國資委要求央企加快清理包袱 成止血有效方式
為了盡快完成轉型升級目標,國資委要求央企加快“清理包袱”。
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昨日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要加快解決央企的歷史遺留問題,“不該干”和“干不好”的包袱都要卸掉,才能輕裝上陣。據稱,上半年,央企國有產權交易新增掛牌金額同比大增89.8%。
央企新增產權交易掛牌金額大增
黃淑和認為,當前中央企業正處于“爬坡”階段,并且是在“爬大坡”“爬陡坡”;想要“爬上去”,需要做好“四篇文章”,最終實現“三大轉變”。“四篇文章”是轉型升級、清理包袱、深化改革和管理提升,“三大轉變”是從注重規模擴張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國內經營向國際化經營轉變,從產業鏈過度延伸向專注高端轉變。
國資委在今年初就已經要求央企加快處理低效和無效資產。在國資委的動員下,上半年央企國有產權交易新增掛牌金額同比增長89.8%,實際成交金額增長60.6%。
記者發現,上周北交所企業國有產權新增掛牌項目總金額5.41億元,環比有所增長,房地產業、醫藥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掛牌金額前三位。在目前北交所掛牌的項目中,大量央企資產項目出現在市場上。比如,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出售哈爾濱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30%股權、中國輕工集團出售中國海誠置地有限公司20%股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出售江西洪都中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5.2%股權等。
除了央企之外,地方國企也在加快資產出售。如受煤炭市場價格下滑造成業績不佳的兗礦集團就掛牌了兗礦新疆礦業有限公司力拓分公司保盛煤礦資產重組項目。在京滬產權市場,房地產項目的交易都較為活躍。
特別對于一些經營遭遇困境的企業來說,“清理包袱”是快速止血的有效方式。如持續扭虧的中鋁公司今年5月宣布擬打包出售總資產評估值超過80億元的9家下屬公司。中鋁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熊維平已經在中鋁內部嚴令,對沒有競爭力的電解鋁、鋁加工企業要逐步退出,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要實施關停,對資源枯竭、城市規劃改造的企業進行轉型、搬遷。
危機潛伏倒逼企業加快調整
數據顯示,上半年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4萬億元,同比增長9%;實現利潤總額6315.2億元,同比增長18.2%。
黃淑和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央企自身存在著企業發展不夠平衡、發展方式比較粗放、治理機制不夠健全、管理不夠精細、經營效率不夠高、歷史包袱比較重等方面的問題。比如,上半年央企成本費用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95.6%,繼續處于歷史高位;在傳統成本優勢削弱的情況下,又面臨產業鏈高端向發達國家回流、產業鏈中低端向更低收入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技術、標準、品牌等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完全形成;存貨和應收賬款占到了企業流動資產的近一半,利息支出接近利潤總額的三分之一,企業“失血”嚴重;部分企業投資規模過大,偏離主業或產業鏈過度延伸,低效無效資產的規模明顯偏大。
另外,央企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也持續嚴峻。黃淑和就強調,未來一個時期,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投資貿易規則變化等外部因素,都可能進一步對我國經濟造成沖擊,中央企業面臨的國際環境將日趨復雜;在國內方面,國內經濟持續穩定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偏弱與產能過剩的矛盾仍未明顯緩解。
在黃淑和看來,中央煤炭、有色金屬、鋼鐵、水運、機械制造、造船等企業多陷于產能嚴重過剩格局,在一段時期內很難擺脫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少數虧損企業可能處于困難長期化。
據記者了解,一些央企負責人在年中會議上也對管理層直言,不能對市場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國資委主任蔣潔敏也于本月到10家央企進行了調研。蔣潔敏鼓勵企業,要加強研究,深入探索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方式,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黃淑和稱,在“走出去”方面,目前央企境外經營單位資產和利潤總額占到全部中央企業的10%以上,營業收入占到近20%。
在黃淑和看來,轉型升級的核心是要調整優化結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技術升級、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商業模式升級和品牌升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國資委將從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董事會建設和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等方面重點推進國資改革。
(汪時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