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公開難擋縣級干部用好車 企業在買單
[ 2013年各省應至少選擇20%的地市級和縣級地區開展“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工作,2014年應至少達到省內同級政府數量的50% ]
省以下的“三公經費”公開工作或將有實質性進展。財政部昨日發布通知,明確將指導地方推動省以下預決算公開工作。
此舉是對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從今年開始,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要求的具體落實政策。
此前有多位學者對《第一財經日報》指出,推動預算公開是必要的,“三公經費”擴大公開范圍是一種進步,但并不能僅公開了之,應該提高預算編制水平,更需要明確理順“三公經費”在項目支出和基本支出中的列支情況。
今年20%省以下地區曬“三公”
在國務院3月召開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從六個方面對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要求,其中一項是政務公開。他提出“深化細化預算決算公開和‘三公’經費公開,從今年開始,要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
財政部昨日下發的通知明確,各省應于2015年之前在省內所有縣級以上政府開展包括財政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及“三公”經費預決算、市(縣)級(下稱“本級”)匯總“三公”經費預決算等方面在內的公開工作。
其中,2013年各省應至少選擇20%的地市級和縣級地區開展“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工作,2014年應至少達到省內同級政府數量的50%。原則上縣級地區應從所選地市級地區中優先選取,有條件的省可擴大選取地區范圍。
通知還要求,“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單位范圍包括向同級財政部門編報部門預算的部門及其所屬行政單位、事業單位(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等。各省內開展相關工作的時間應保持一致,公開時間原則上應于每年10月31日前完成。
不過,預算公開同時還受“政治文化”的影響。有地方財政系統官員此前透露,預算公開還需要觀察周邊城市和兄弟省份,不能落后也不能太冒前,此外還要看上級政府的公開程度,“如果省里沒有公開的項目,市里也不能搶在領導前面公開。”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政府2010年曾公布詳細的鄉政府支出情況,細至“購買信紙”花費1.5元,因而被網友稱為“裸鄉”,不過此后政策推動者稱曾面臨四處碰壁的窘境。
“三公”公開仍有玄機
此前已有學者指出,“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首先是擴大了公開的主體范圍,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舉措,不過目前“三公經費”公開的推進依然非常有限,每年中央部門三公經費的公開也僅是一個總數,具體花費流向仍然不夠明朗。
多位學者指出,“三公經費”盡管已經公開了,但仍然不夠明確。比如現在公開的“三公經費”是否同時包括基本支出里的和項目支出里的“三公經費”。
此外,上述財稅系統人士還向記者透露,仔細看“三公經費”預決算表,還有一個定語是“財政撥款”。這意味著被認為孕育腐敗溫床的政府公款吃喝、用車、會議經費很可能被以其他方式轉嫁出去。
如果僅僅公開一個數字,或許可以監督的意義并不大。有基層官員向本報記者透露,即便在財政吃緊的基層,縣級干部用好車、高檔吃喝消費等現象依然普遍,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這些支出有時候可能是由企業買單,并不會在財政支出中有所體現。
6月下旬,審計署公布的58個中央部門單位2012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結果顯示,“轉嫁費用”這一控制會議消費的手段頻繁出現。有學者認為“上級來訪,下級買單”已經成為一種“官場風氣”,也有觀點指出,“轉嫁費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財務制度不完善,“不排除有些是鋪張浪費,但因為差旅費、會議費多年來沒調整過,有一些已經脫離實際,會議如果完全按照規定來辦,很可能就開不起來。”
濫用保密或令“公開”難
通知也特別點出,“三公”經費預決算的公開涉及國家安全等特殊部門外。有東部省份財稅系統官員表示,涉及保密事項,有時候連財政部門都不知道劃撥出去的錢用何種用途,“往往上面一個命令說給多少錢,我們也不知道用作什么。這些我們也無法公布細致。”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曾表示,當前要推動預算公開很重要的工作是細化《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的要求規定,有一些學界認為可以向社會公眾公開的,財政部門說這是保密的,如何界定要厘清。
有財稅系統官員表示,目前推進預算公開,更應該著眼于“細賬”,將可以或者已經公開的內容更明細,公開到具體每筆資金的使用流向。
(張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