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征收過頭稅現象說明什么:經濟放緩打歪主意
導讀: 有的地方為了滿足考核需求不惜弄虛作假,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違規伎倆。如將財政資金撥付給企業,企業再以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營業稅等名義繳納稅款,以此虛增稅收。
隨著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反對四風成為廣大群眾的強烈呼聲。然而,審計調查發現,個別地方部門為了夸大政績,通過征收“過頭稅”的方式虛增財政收入,明顯加大了企業和群眾負擔。
分析人士指出,征收“過頭稅”恐怕不僅是個作風問題,而且可能涉及違反法規,有關方面當事人有必要“照一照”鏡子,“查一查”問題,“整一整”衣冠。
欺下瞞上,弄虛作假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一些地方財政收入壓力加大,為了完成稅收任務,有的人開始打起了“歪主意”。
——“欺下”。山東省審計廳一份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末,這個省有11個縣的地稅部門對40個納稅單位多征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5.7億多元;5個市縣的地稅部門對6戶企業提前征收稅費1.4億多元。
“審計發現,鄒平縣地稅局2012年多征4戶企業土地使用稅、城建稅等8500多萬元,而淄博市地稅局齊魯石化分局2012年提前征收1戶企業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總計高達1.1億多元。”山東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如是說。
據了解,提前征稅等行為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存在。廣東省公布的一份審計顯示,有2個市的地稅部門未經清算先征收2戶企業的土地增值稅款1.7億多元。
2012年底,河北滄州、衡水等市縣也發現了“提前收稅”等問題,導致一些企業怨聲載道。
稅務總局負責人不久前在河北調研時,也有反映一些縣存在征收“過頭稅”的問題。
——“瞞上”。審計機關發現,部分縣市改變稅種入庫,截留上級收入。如2009年至2012年,山東平邑縣地稅局將5戶企業申報繳納的企業所得稅7800多萬元、個人所得稅640多萬元,改變為資源稅、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繳入國庫,導致截留上級收入5800多萬元。
有的地方為了滿足考核需求不惜弄虛作假,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違規伎倆。如將財政資金撥付給企業,企業再以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營業稅等名義繳納稅款,以此虛增稅收。
違反法規,過頭征斂
我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征收稅款,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開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緩征收或者攤派稅款。
國稅總局關于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切實維護稅收秩序的通知要求,堅決杜絕“寅吃卯糧”、收過頭稅、轉引稅款、虛收空轉等行為。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為了增加稅收,采取地毯式搜索,逐街逐巷推進所謂“零星分散稅”征收;還有的區縣人為地推進“個體戶轉企業”的數量,以增加稅收,如西安市某區下發文件稱,“確保年內完成‘個轉企’1200戶以上;以后每年按照50%以上的比例遞增”。
分析人士指出,從行政許可法規來看,沒有明確的法律授權,一些政府部門的稅收變通行為于法無據。
山東眾誠仁和律師事務所高級律師劉堅勇等人士認為,稅收“過”與“不及”都不是依法征稅的行為,征收“過頭稅”顯然是一種違法行為,按照法律規定,應“由其上級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中鋼協80家會員企業2012年應交稅費為889億多元,而實際交稅費為984億多元,這意味著鋼企稅款被一些地方提前征收了。
中國稅收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潘明星說:“稅費負擔過重會導致企業用于生產的資金減少;同時,征收‘過頭稅’也不利于消費增長,對擴大內需造成一定傷害。”
歪風邪氣,亟待整治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財政研究室主任楊志勇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國家開始通過營業稅改增值稅、減免部分小微企業稅收等方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并且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
因此,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提倡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通過各種手段增收節支;另一方面,需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涵養稅源,堅決制止征收“過頭稅”等行為。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緩解支出的壓力應該著眼于如何更好地“花”,而不是更多的“收”,特別是減少對粗放產業的撥款支持,促使財政支出更有效率。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認為,有關方面應該調整地方政府考核機制,廢除以投資增速為目標的政府收支規劃,適時給地方經濟“降速、降溫”;同時,財稅體制的監管懲處方案也應該盡快出臺。
專家建議,對于征收“過頭稅”行為,有關部門、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各界應該加強監督,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遏制此類違反法規的行為。
(袁軍寶、席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