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首富抄底歐洲成為焦點 李澤鉅新首富如何煉成
導讀:長實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只要管理層繼續保持傳統,發揮品牌效應,發展多元化業務,就可以不再需要“超人”(李嘉誠外號),而是需要一個有遠見、重紀律的領導者。李澤鉅給外界的感覺是內斂、有紀律、有計謀,知道怎樣說“不”,而這些正是目前的長實集團領導人應具備的素質。
華人首富抄底歐洲(圖)
一則“華人新首富”加速抄底歐洲的消息,讓李澤鉅成了新聞焦點。
的確,85歲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正試圖逐漸離開公眾視線,并將權力移交給長子。
8月1日,香港長和系、和記黃埔公布高于預期的中期業績,但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卻罕見地20年來首次未舉行中期業績記者會,且并未出席之后舉行的分析師會議,而是由長子、長和系副主席李澤鉅主持。
《華爾街日報》稱,過去10年,該新聞發布會一直是香港最受期待的記者會之一,李嘉誠沒有召開記者會,顯示出公司的大權正從父親轉移到長子李澤鉅手中。
“短期盈利往往叫人沖昏頭腦。如果只爭朝夕而不顧長遠,就很難獲得成功或持續取得成果。相對而言,長期投資講求耐心與努力,其間有波折起伏卻無甚驚喜,因此大部分人不會樂在其中,競爭也自然較少。這種情況對長線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嚴父管教 留學美國沒車開
早在去年5月,李嘉誠就公布了其分家計劃,長子李澤鉅將持有家族信托三分之二權益,全面接管長和系,而次子李澤楷將獲得數倍于其資產的現金支持,發展新事業。這一涉及數千億港元家產的劃分,被視為華人富豪家族分產的范本。
李氏兄弟在香港被稱為“龍兄虎弟”,但和李澤楷鋪天蓋地、長篇累牘的報道傳記相比,能搜索到的李澤鉅的資料少得可憐,即使有,也多是作為父親或弟弟的陪襯。沉穩、低調、務實,且不乏才干,與桀驁不馴、常登八卦版的李澤楷相比,哥哥李澤鉅更多地繼承了父親李嘉誠的秉性,似乎更吻合“好兒子”的標準。
李澤鉅生于1964年,他一直將自己的人生和家族牢牢綁定。小時候他和比他小2歲的弟弟李澤楷,便經常列席公司董事會會議,并設有固定座位。中學兄弟倆均就讀“一條龍”式的香港名校圣保羅男女中學,常被李嘉誠帶到游艇閱讀古籍,聽父親說人生道理。
17歲,李澤鉅便到美國斯坦福大學深造,遵照父親安排選了土木工程專業,之后又攻讀了結構工程碩士學位。而這時的李澤楷則按照個人興趣讀了電腦專業。
李嘉誠不希望兒子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既不準李澤鉅在美國買車代步,又對他每月的零用錢進行限制。這些教子之道對李澤鉅日后的人生和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底層做起 長江基建連賺十多年
24歲時,拿下斯坦福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碩士、建筑管理碩士三個學位的李澤鉅回到香港,加入長實集團,從底層做起,謹慎寡言、凡事請教。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環華人行長江實業的辦公室上班,跟隨父親和資深元老學習。
1990年,26歲的李澤鉅主持“和黃”集團并購英國“兔子”電訊公司,隨后數年間,他通過成功的資本運作,就此單項業務,讓家族資產翻了一倍;1999年,李澤鉅花2000萬港元購買“TOM網”域名,僅用兩個半月的時間就將其運作上市并成功運營,上市首日終盤價飆升了335.4%,創下香港創業板上市首日漲幅的紀錄……
說起李澤鉅在商界上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長江基建。10多年前,長江實業將旗下的基建業務分拆上市,組成了長江基建,并交由李澤鉅打理。
1996年長江基建上市時,只有兩個領域的業務:一是基建材料,占總利潤的3/4;二是基建投資,占總利潤的1/4。在李澤鉅的努力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今日的長江基建在地域上已跨越全球四大洲,投資遍及香港和內地、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及菲律賓,業務范圍也更為廣泛,包括能源、公路、水處理、基建材料及環保業務。
有分析指出,在長江基建上市的10多年里,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互聯網泡沫破裂,但長江基建卻始終能保持利潤增長,這一切均是李澤鉅的功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