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中國城鎮化要解決人口自由遷移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的終身教授Alex Krieger7月23日在杭州舉辦的一次講座指出,中國完全可以避免美國所走的彎路,即人口大面積從市中心遷徙到郊區,導致目前大城市周邊有多個衛星城,城市中心反而變成空城。
西方城市化發展最蓬勃時期是1870-1940年之間,經歷過快速的工業化之后,醫療衛生等條件跟不上,流行病集中爆發,大城市病也接踵而來。1940年之后,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應對措施:開放土地政策,以便宜的價格賣給開發企業,并由政府主導做了很多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周邊就被大面積開發,人群開始從城市中心遷到外圍去,但現在政府又在想法讓人群回流到市中心。
Krieger指出,新型城鎮化由政府主導,進行頂層設計很重要,中國現在做中小型城市開發,首先地價要變得更便宜,其次應該取消戶籍制度、讓人口得以自由遷移。
中國城鎮化有多重模式,是一個多元選擇的過程。Krieger認為,“城市最好的定義就是在有限的范圍內實現最好的生活選擇,更重要的是提供生活的多樣化選擇。”例如美國德州達拉斯市也在建造達拉斯藝術區域,便成為很多人生活、文化的選擇。
好的新城鎮設計,怎么樣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宜居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是Krieger所看重的。他認為,可持續發展包括低污染、清潔、高能效的公共設施建設等。
談及對中國新城鎮建設潛在發展的預測,Krieger指出,中國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美國50年前面臨過的,就是城市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越來越擁擠。“處理方案是把人疏散到周邊中小城市。”
新城的優點是:減輕壓力,更適宜城市管理,更新更有規劃,更有效率,資源配置更合理,有更多的機會親近自然。缺點是缺乏人口集聚而沒有活力,容納的內容缺乏豐富性,經濟活動上依賴老城,人口密度太低,增長困難。
“我們建議做新城市設計時,要確保原地塊的歷史建筑和優點,讓新老元素有機結合,讓人們為了經濟而留下。其中就涉及到產業鏈的設計和經濟原動力來源。”Krieger說,例如蘋果公司前CEO布斯成功在加州的一個小鎮開始發展和創業,小城市如果能更好地創造創新型人才,那么就可以留住人群。文化資源、旅游資源都是打造新型城鎮的很好元素。
Krieger說,上海已經看到一些趨勢,往外擴張越來越大,是不加限制任其往外擴張還是讓其有序合理化?
Krieger指出,中國目前也隱約可見西方新城市運動的起源和特征。巴黎、首爾、倫敦、費城,都是往外蔓延,但倫敦更有效地規劃、疏導。最早期關于現代化城市化的思考是從1900年從英國開始發生的,愛德華霍華德提出的花園城市概念。今天在中國,很多項目銷售都在借鑒這個概念。
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一個結構和線索,而不是無序擴張。Krieger分析,可以通過打造5-1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衛星城來疏散大城市人口,這方面西方城市化比中國領先將近100年,也沒有找到靈丹妙藥。政府賣地建城,可以拉動內需,增加財政收入的結果,但也導致很多腐敗,地價居高不下。
Krieger強調,城市的興衰是非常復雜的過程,不是簡單的人進人出的過程。例如意大利古羅馬首都,曾經是世界上知名的大都市,后經歷大蕭條,但今天又成為大都市。他認為,中國現在的趨勢:居住在大城市已經不是很舒適,往外搬是趨勢,但以后要怎么吸引回來,有待觀察。
(蘇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