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部署六大城市基建 地下管網建設是重點
據新華社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會議指出,要放開市場準入,釋放改革紅利,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
會議明確,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一是各地要在準確把握公眾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的種類、性質和內容,并試點推廣。二是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嚴格程序,競爭擇優,確定承接主體,并嚴禁轉包。三是嚴格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管理,在既有預算中統籌安排,以事定費,規范透明,強化審計,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用到刀刃上。四是建立嚴格的監督評價機制,全面公開購買服務的信息,建立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評審機制,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五是對購買服務項目進行動態調整,對承接主體實行優勝劣汰,使群眾享受到豐富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會議認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薄弱環節,順應了人民期盼。既可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又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造福廣大群眾、提高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質量。要按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則,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強非經營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同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促進改善城市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尤其是與棚戶區改造配套的基礎設施,這會釋放巨大的市場需求。
會議強調,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水平。在科學規劃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抓緊在建項目施工,加快新項目開工。堅持質量第一,嚴禁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滋生腐敗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設為民、惠民,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專家解讀]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將釋放巨大活力
專家提醒購買公共服務需要良好的監管,否則會出現自己購買自己的服務現象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放開市場準入,釋放改革紅利,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業內專家認為此舉是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不僅可以提高社會服務效益,還將促進相關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教授昨日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指出,政府以前是自己辦事業單位提供社會服務,未來趨勢和方向要更多激發社會活力,引入多元的競爭模式,才能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政府原先管得過多,束縛了市場的手腳。現在要放開,要松綁,要讓市場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認為,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體現了新一屆政府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的政策思路。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提出下半年經濟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也就是在宏觀上要穩定,微觀上要搞活。這實際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還沒有完成的任務。
鄧國勝昨日分析指出,目前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還存在著一些挑戰與難題。首先就表現在我國的社會組織還很弱小,我國長期以來都是“大政府,小社會”,社會組織整體能力很弱。很多企業不太愿意介入公共服務領域,就是因為微利,有的養老院頭幾年都收不回來成本。
由于企業參與的動力不高,結果有些地方就出現了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卻沒有人來競標的現象,北京有些地區還出現過購買服務流拍情況。鄧國勝建議今后政府不應簡單購買服務,還是要“扶上馬,送一程”,提升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
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提出政府在購買公共服務時,要“嚴格程序,競爭擇優,確定承接主體,并嚴禁轉包”。鄧國勝指出,現在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政府自己成立N G O,自己購買自己的服務現象,甚至有的部門找親朋好友成立N G O,出現尋租現象,使購買服務的資金成為小金庫。他認為,目前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漏洞還很多,有很多人盯著這塊蛋糕。他還建議大力發展該領域的中介組織,為社會組織提供培訓和評估,不能由政府自己評估。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昨日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指出,如果沒有良好的監管很可能使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的服務失去效果。而且要有良好的服務績效評價機制,并設計好購買服務的合同,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
對于未來的發展前景,鄧國勝認為,我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這是龐大的就業市場,提供就業比例非常高。據他介紹,美國社會組織能提供10%的就業崗位,而我國還不到1%,要達到全球平均水平,我國將增加3000萬的就業崗位。鄧國勝指出,目前雖然我國經濟面臨產能過剩,但公共服務需求潛力巨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