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明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促進信息消費
經濟放緩背后的宏觀信號推敲。
在各界爭議中國經濟增速“下限”的同時,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促進信息消費的信號已經明確。
今天是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發布之日,其中第二季度GDP數據備受矚目。包括“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等預測紛紛顯示,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預計降至7.5%左右,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很有可能連續兩個季度增速放緩。
雖然歷經上周高層頻繁表態之后,市場對于經濟放緩的信息可能已經消化到位,但國家統計局對經濟下滑壓力和高層政策的進一步解讀,以及在當前形勢下會否出現政策微調的信號,仍舊值得關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而此前有政府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預期未來政策層面會在投資和消費方面有一定寬松,其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促進信息消費都將成為重點。
經濟增長率“下限”在哪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周將今年中國經濟增幅預期下調了0.25個百分點,至7.75%。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表示,中國經濟中的投資規模過大,而且中國也希望減少投資,這樣一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程度可能要比預期更為嚴重。
上周公布的“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也顯示,來自國內外22家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預測,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7.5%,已經接近年度調控值。
由于需求疲軟,分項數據已經指向經濟放緩。工業增速從去年年末最高的10.3%降至今年5月的9.2%,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從去年全年的21.2%下滑到1~5月的20.4%,消費增速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在12%上下,遠不及去年12月的15.2%。市場如今預期,6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會比5月份稍有改善,消費與5月持平,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微幅下降。相比去年年末,各項指標的增速都出現了明顯放緩。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是臨近數據出臺,高層釋放的政策信號就越引發關注。比如上周各界就特別關注李克強總理在廣西提出的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的提法,并預期政府可能出臺溫和刺激政策。
但新華網于12日發文稱,中央政府經濟政策從未改變。文章表示,李克強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再次提出,我國正處于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十分重要。這與本屆政府就職以來一直倡導的經濟政策總體思路是完全一致的,這同時表明中央經濟政策從未改變。
盡管官方希望市場能中性理解高層表態,但上周A股連漲三天,僅在12日出現小幅回調的局面顯示,市場仍期待政府能盡快將促進信息消費、鐵路投資、棚戶區改造、城市基建、節能環保投資等可能的政策落實。
對于目前政策走向的預期,受到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上周末海外媒體廣泛報道了中國政府高級官員的表態暗示了中央政府可以容忍經濟增長速度大幅放緩,而國內媒體亦廣泛跟進。只是在具體的增長率“下限”上,各方仍然沒有明確結論,7.5%、7%乃至6.5%的提法都有。
匯豐經濟學家馬曉萍近日也稱,以前覺得政府的GDP增速底線是7%,現在看來可能更低。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張智威則稱,一些投資者來電詢問官方是否將2013年的經濟增速目標定到7%以下,但野村并不這樣認為,因為這個目標作為一個剛被全國人大通過的目標,修訂可能性較低。
如果以全年增長7%算,這也將是中國經濟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而且表明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降至7%以下。與此同時,6月份中國出口同比負增長3.1%。由于加工貿易對中國而言意味著約1.2億人的就業,就業背后的穩定因素令政府承受著巨大壓力。
馬曉萍也提醒說,如果中國經濟增速降至7%或以下,那么將會帶來就業風險,因為就業情況的變化一般滯后于經濟的變化。
本報記者梳理近期的官方表態,發現中國官方事實上沒有明確究竟下限為何。市場或許需要留意的一大信息是,習近平總書記此前鮮明提出摒棄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方式。聯想到近日海內外媒體對中國能夠容忍更低GDP增速的大量報道,或許能夠反映出中央仍有容忍經濟放緩的決心,以及控制地方過度投資的態度。
此前,接近政府的研究人士就對記者表示,只要經濟增速仍在潛在增速以上,中國經濟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