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再難產 大量超標電動車上路
盡管電動自行車新國標一再“難產”,但相關生產企業已經摩拳擦掌,希望以“智能化”撬動產業升級的支點,在新國標實施前搶先“卡位”。
“原計劃于今年六七月份頒布的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將再度被推遲。”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日”)副總裁胡剛昨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透露,“根據中自協提供的信息,預計四季度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下稱“國標委”)才會將新標準修訂案上報國務院,按經驗之后2~3個月才有望發布。”
今年3月份時,中自協曾表示,新國標將時速提升至26公里。盡管現行電動自行車的國家標準——1999年頒布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最高時速大于20公里、整車重量大于40公斤的電動車將面臨禁止上路,但是,目前大部分電動車設計時速可達40公里/小時。
中自協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已經接近1.5億輛的規模,但道路交通法律法規并沒有規定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必須取得駕駛執照,大量“超標”電動自行車的上路,使得交通安全執法成為一大難題。因此,包括廣東、上海、云南、貴州等省、市先后就“超標”電動自行車出臺限制性政策。另一方面,在市場層面,自2009年以來,電動自行車產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和淘汰亦開始提速。
2009年年底全國擁有電動自行車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共有2600余家,實際從事電動自行車生產的企業約2300家;而截至2012年底,全國擁有電動車生產許可證的廠家銳減至約1000家,而實際從事生產的企業僅剩下500余家。
據中自協理事長、全國自行車標準化技術發展委員會主任馬中超此前透露,過去兩年間,電動車行業的集中度已經大幅提升,2012年前十強企業的產量已經占到了行業的40%左右,產業規模也呈現出適度的、有節制的發展狀態。他稱:“新國標實施后,還將加快行業洗牌,一些實力雄厚的電動自行車企將‘強者更強’,而一些實力較弱的企業將被兼并或者直接退出市場。”
為應對行業升級需要,新日準備推行智能化產品升級,并加快其在電動三輪車市場的拓展,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展至電動汽車領域。“電動車智能化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技術升級引領產業升級之路。”在胡剛看來,智能化的最大商業價值就是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消費體驗,而智能化的拓展將帶來電動車市場的快速擴張。
2012年國內電動自行車產銷規模約3000萬輛,年產值超過700億元。
(李紹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