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地方債負效應顯現:銀行冷落政府新項目
以往信貸大戶“鐵公雞”如今開始遭到銀行的冷遇
國家審計署公布的4萬億地方債務的負效應,早已在銀行渠道顯現。
某股份制銀行分行行長昨日向南都記者透露,5月份各家銀行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新增額度大幅下降。“不少項目地方政府獲批后難以在銀行獲得貸款,資金達到率低。”
地方融資平臺新增貸款下滑的另一個佐證是,央行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銀行新增貸款出現了快速下滑。而信貸下滑的另一個主因是,企業有效融資需求放緩,“不是銀行不貸款,是符合條件的客戶越來越少。”昨日,珠三角一家農商行業務員向南都記者抱怨。
銀行放款支持地方融資平臺
“不是銀行不貸款,是符合條件的客戶越來越少。”昨日,珠三角一家農商行業務員向南都記者抱怨,應酬越來越多,因為隨著企業信貸需求持續疲軟,銀行對于優質客戶的爭奪更加激烈。
南都記者獲悉,銀行信貸政策變化使得市場競爭加大,在珠三角一家農商行做中小企業貸款的業務員小吳最近應酬更加頻繁。“以前也需要搶客戶,只是沒有現在搶得這么厲害。”小吳說,目前其所在的分行已經停止了對貿易等行業的貸款,而對于一些優質客戶則在信貸上給予足夠的保證,這些客戶也成為各家銀行信貸員的眼中的“香餑餑”。
不過,與優質企業客戶待遇不同的是,以往信貸大戶“鐵公雞”如今卻遭到一些銀行的冷遇。上述股份制銀行分行行長向南都記者透露,以往拉動銀行信貸投放的大戶是地方融資平臺,但隨著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問題進一步引起關注,出于對風險的考量,銀行對于政府融資平臺的態度進一步趨緊,5月份各家銀行對于融資平臺的貸款額度大幅下降。“不少項目地方政府獲批后難以在銀行獲得貸款,資金達到率低。”他認為,雖然地方政府在新項目的審批上沒有停下腳步,但是銀行的信貸支持卻出現了明顯的放緩,這直接導致了銀行5月信貸規模的下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