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可能是房價上漲、地方債難調控的根本
題外話:土地財政可能是房價上漲難以調控的根本,同時又可能是地方債務高企不下的根本。如果土地出讓金全部上繳中央再統一分配,可能地方就希望開征房產稅了,而借債也不會那么大膽了。但中央敢于下決心向土地財政開刀嗎?畢竟“土地國有”實際上是“地方所有”,這也是調動地方積極性的重要砝碼,調控也就變成“空調”?
地方債廣州樣本:2414億怎么還?
第一財經日報2013-05-28
[從今年形勢來看,各地房地產價格都在上漲,去年蕭條的土地市場開始復蘇。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表示,地價不斷上漲,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相應增強]
今年3月底,有關廣州建設投融資、“潛伏”4年之久的廣州市政府39號文終于公之于眾,而人們此前對城市建設投融資的關注程度,并未隨這份文件的曝光而降溫。
除了單純就“39號文公開之路”對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序和程度展開反思和討論,外界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這份文件中所提到的七大投融資平臺上。
所謂“39號文”,指廣州市政府于2008年10月出臺的穗府〔2008〕39號《印發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內容涉及交通、水務、地鐵、燃氣、垃圾處理、城建、亞運城共七大板塊。根據這份文件,該七大板塊被劃分至相應的七大集團手中。
其時的大背景則在于,廣州作為2010年亞運會的承辦城市,與其他承辦某項大型體育賽事的城市一樣,亟需趕在這場盛大賽事舉辦之前對城市面貌進行大規模的改善工程。
廣州市政府去年底亮出地方債賬本,在總額2414億元的地方債中,地方投融資平臺幾乎背負了一半。
這七大投融資平臺成立幾年來的發展情況如何?他們的債務是否合理?欠下的債務怎樣還?舉借債務是否用到實處?在地方債規模高企的大背景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試圖通過資料梳理和采訪,進一步摸清它的來龍去脈。
2414億地方債務
去年12月25日,廣州首次亮出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總賬本”。
在廣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廣州市審計局副局長馮慧光向會議作《關于廣州市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的報告》(下稱《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截至2012年6月末,廣州全市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2414.03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為1786.15億元。
《報告》顯示,從舉借債務的主體看,地方投融資平臺幾乎背負了廣州地方債的一半。2010年末全市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中,投融資平臺公司舉借1127.59億元。
具體到這幾大投融資平臺,本報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了它們近期的債務狀況。
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城投集團”)和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水投集團”)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去年1月,有媒體曝出廣州城投集團債務千億,要靠變賣資產度日,隨后廣州城投對此做出回應,稱目前總資產1400多億元,資產負債率60%多,企業運作勢頭和未來發展良好,不存在靠賣資產度日的情況。
而當時報道稱,廣州城投繼亞運大力投入之后,陷入巨額債務危機。廣州城投的主要債務來自于廣州城市中軸線建設的相關開發,其中包括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廣州塔建設及海心沙建設的費用。
《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中顯示,亞運后城投集團負債率一度超過70%。2010年,城投集團總資產規模780.05億元,負債558.06億元,負債率為71.54%,而之后負債率開始下降,2013年總資產904.58億,負債613.08億元,負債率為67.77%。
據本報記者了解,70%是一個標準線,脫離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基本條件就是資產負債率低于70%,“出平臺”后即成為一般性的國資企業。
在這七大集團中,最后一家“出平臺”的是水投集團。在39號文公布當天,水投集團對外表示“已經脫離政府投融資平臺”,這意味著水投集團一直高企的負債率降低到70%以下。此前,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在今年兩會答記者問時曾透露,政府一直在籌集優質資產注入水投集團以降低其負債率。
水投集團在其2013年的債券募集公告中稱,由于公司近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導致大規模資金投入,資產負債率大幅升高。2009年~2011年末及2012年9月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9.20%、84.52%、86.38%及87.90%,在行業內處于較高的水平。其中最新的數據是,至2012年9月30日,總資產423.33億元,負債372.12億元,負債率為87.9%。
此外,39號文透露,至2008年12月,廣州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交投集團”)資產總額為656.9億元,負債總額420.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4%,而根據2012年交投集團三季度的財務報表,截至2012年9月,交投集團資產總計237.83億元,負債總計92.02億,負債率為38.69%。
根據《廣州市地下鐵道總公司2012年三季度財務報表》,廣州地鐵集團2012年9月總資產為1115.9億元,負債520.18億元,負債率為46.62%。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交投集團、水投集團、地鐵集團、城投集團四家都曾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募集資金。
這樣的負債水平算不算高?有沒有風險?
前述廣州市審計局的審計報告表示,截至2011年末,廣州市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總體債務率為69.49%,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總體償債率為15.45%,均低于國際公認的100%債務率和20%的償債率的警戒線標準,風險總體可控。
而廣東省財政廳科研所所長黎旭東對本報記者表示,判斷地方債務風險,光看債務總額和債務率還不行,最關鍵是要看債務還不還得起,有沒有設計好還錢的機制。
如何還債?
這七大融資平臺應該如何歸還其龐大的債務?資金缺口如何填平?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39號文中,政府對這些投融資平臺的扶持措施包括:政府注資、政府購買服務、提高產品價格、賦予土地開發權限等。
在賦予土地開發權限方面,比如,由地鐵集團負責推進新線沿線地塊和物業開發,由水投集團開發白云湖周邊及其他涉水項目沿線土地,考慮由交投集團參與新白云國際機場周邊等功能區的開發建設等等。
而這也是最常見的套路。曾有專家提出,大部分地方融資平臺的抵押資產都是土地,這意味著地方政府未來能否如期還債與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好壞有關。
從今年形勢來看,各地房地產價格都在上漲,去年蕭條的土地市場開始復蘇。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表示,地價不斷上漲,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相應增強。
除了給地以外,注入資產、資源、資金都是政府向投融資平臺輸血的辦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