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樂清灣變身垃圾場 養殖戶從不吃海鮮
曾經的海洋牧場變身海洋垃圾場,樂清灣面臨無魚可捕的危險境地。魚蝦死亡,特大污染事件頻發,誰在制造海洋無法承受之痛?《經濟半小時》記者趕赴東海海域的樂清灣,調查那些超出想象的海洋污染情況。
一、海洋牧場成海洋墓地 近海捕魚似大海撈針
據國家環保部日前發布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我國的四大海區中,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東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公報透露,通過監測發現海洋重要漁業水域中有沉積物,主要污染指標為銅和鎘,東海部分漁業水域銅超標相對較重。我們的記者于近日趕赴樂清灣,展開調查。
船老大應通華十幾歲就跟船出海打魚,如今當船長也有30多個年頭。他的一艘拖網漁船常年在樂清灣作業。應通華告訴記者,這幾年最大的感受,是海里的魚蝦越來越少。應通華說,以前樂清灣的水很好,魚也很多,但現在近海處一般已經沒有魚了。
樂清灣曾經是東海海域重要的海洋牧場,沿岸有清江、白溪、水漲、靈溪、江夏等30余條大小溪流入注灣內,整個樂清灣水質優良,餌料豐富,十分利于海水養殖,是浙江省蟶、蚶、牡蠣三大貝類的養殖基地和苗種基地。此外,在樂清灣的主要經濟魚類多達20余種,還有58種貝類,60種甲殼類動物,在樂清灣樂側浙江省玉環縣附近的深水港區曾經還能看到跳躍翻騰的海豚。但就是這樣一個優良的海洋牧場,為什么現在竟然變成了魚蝦罕見的模樣呢?記者隨船出行時發現,在樂清灣甌江段的近海處,順著堤岸就有兩個排污口,排污口上方是正在施工的水泥廠。順著排污口的下方垃圾橫生,惡臭熏天。即使漁船駛出10公里,海水依然是黃色的泥湯。
從樂清灣打撈上來的垃圾
漁船從樂清灣向北行駛,記者沿途看到:造船碼頭、化工企業、火電廠遍布了樂清灣的近海區域。漁民吳順說,附近發電廠的水都會直接排進樂清灣,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無魚可捕。
臨近中午,根據應通華的推測,下海的網里并沒太多收成,所以伙計們開始了午餐。導航的雷達會在遇到魚群時有明顯提示,但在海里行駛了三個多小時卻沒一點反應。
下午兩點多,漁船行駛了6個多小時,開始收網。應通華似乎并不看好今天的收成,他看著收網的方向,表情凝重。
終于,網上岸了,裹挾著淤泥雜物的網兜小得可憐,應通華看了一眼,失望地離開了甲板。
歷時六七個小時,離開樂清海岸五十公里以外,只撈上了幾條水蠶、小黃魚和不到碗口大的螃蟹。像這樣的小魚,在十年前,漁民捕到后會隨手扔到海里。但如今,這是一天出海后的全部收獲,而船上的六七個伙計,每小時30升柴油的消耗。如果再撈下去,應通華就更加難以應對了。應天華告訴記者,出海一趟的柴油費就高達1千多元。
如今,“大海撈魚”變得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因此漁民們出海打魚常常成為賠本買賣。漁民崔亮告訴記者,樂清灣因為海水污染,近兩年來基本上是下網2個小時撈不到3斤魚,而污染的來源既有上游的鍍銅廠、鍍金廠等工廠,也有農村排過來的污水,捕魚行業漸漸難以為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