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開閘A股迎高考 弱勢市場下該何去何從?
導讀:證監會向社會征求新股發行方案意見,根據本周大盤的表現和坊間對IPO開閘的傳言來看,IPO企業將迎來他們的“高考”,本次征求意見結束后,證監會將依據征求意見正式下發新股發行方案,屆時疲弱的A股市場將迎來新的一批上市企業“圈錢囤地”。
相關閱讀
市場轉折來得突然,紅五月后突現黑六月。六月首周,滬指五連跌,周跌幅3.9%。是何原因導致A股突然晴轉暴雨?
可以擺上桌面的原因不少:日本等周邊股市暴跌的拖累;紅五月獲利盤的回吐;產業資本、上市公司高管瘋狂減持套現;端午長假來臨市場心態謹慎;同業拆放利率大漲顯示資金面趨緊;經濟弱復蘇機構對上市公司中報的憂慮等等。
然而,導致本周市場大跌的真正原因,于昨日股市收市后終于浮出水面:IPO要開閘了。
昨日收市后,中國證監會披露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的出爐,或意味著從去年10月開始暫停的IPO開閘臨近。圈錢大軍重裝壓境,弱勢A股寒顫連連,便不難理解了。
本次新一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意見,大致包括五大方向,部分重點改革措施包括:申報即預披露、發行前可發債、引入主承銷商自主配售機制、發審會前啟動對相關中介機構底稿的抽查工作、新股發行時點由發行人自主選擇、對IPO公司維護股價和業績的強力要求。其實,《意見稿》透露出的市場化、法制化取向,以及在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公平,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均有建設性推進。從這個層面講,本次新一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對市場構成部分利好。但是,地球人都知道,“融冠全球”導致A股“熊霸全球”多年,賺錢效應缺失,加之歷史遺留的“大小非”綿綿套現提款,A股IPO恐懼癥早已深入骨髓。制度建設的長遠利好或難解A股資金缺血的燃眉之急。
據本報統計,A股歷史上的8次IPO暫停都為市場喘息迎來了或大或小的一波行情;IPO恢復后,市場也并非一味走熊,相反,短暫下跌后,更多的情況是出現趨勢上漲。平心而論,IPO重啟并非拖累或助長市場的關鍵要素。關鍵是當時處于牛熊的何種趨勢當中。比如,2006年正是牛市,巨量IPO并未改變市場向上趨勢;同樣,第4次重啟的股指表現為下跌,當時正處于漫長熊市。
本次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見本月結束后,IPO開閘時間最快可在7月。當前,全國高考進行時,IPO開閘時間基本確定,弱勢A股的2200點大關也將面臨“高考”。
經濟弱復蘇擺在那里,資金層面的中性偏緊也擺在那里,“大小非”的兇猛套現擺在那里,A股的疲弱趨勢也擺在那里,本次A股“高考”的成績或難盡人意:滬指2200點堪憂。多重利空夾擊,A股下半年的中線反彈低點或將是不幸的彈坑炸出來的。但本周連跌后,已部分釋放了IPO將開閘的利空,節后應有短線反彈出現,可視作減倉機會。
(凌天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