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延養老險出世多艱:免稅額700元低 收益難保證
“以前我們還定期會召開稅延型養老險的研討會,但是現在基本沒聲音了,高層也不再推動相關工作。”6月3日,上海一家養老險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弘揚(化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2年6月,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上海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提出要盡快推動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一年過去,稅延型養老保險仍無蹤影。本報記者了解到,在提交討論的方案中,由于700元免稅額過低及投資收益的不確定,讓該險種的推出再次陷入沉寂。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現在稅延型養老險面臨的尷尬不僅僅是對稅收帶來沖擊,事實上市場的反應也決定了監管部門推出的審慎態度,一旦市場反應冷淡,就會讓該險種陷入購買者寥寥的不利境地。
閘門難開
2007年上海開始研究個人稅延型養老險的可行性,時隔六年,這一險種已經被外界炒了不知道多少輪,但是就像一個“難產兒”,至今聽不到實質性的進展。
“以前討論更多的是,稅延型養老險會對稅收帶來沖擊,但現在來看,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各家養老險公司都已經將產品設計報備了,產品的雛形以及免稅額度也已經出來,市場能不能接受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這一險種最終投保人都是個人,個人如果對這個產品不感興趣,那險種推出來也達不到政府想要的效果。”6月4日,睿濤惠悅合伙人伍海川分析指出。
伍海川稱,稅延型養老保險的功能之一,就是應稅工資或薪金購買養老保險可以當期免稅,而在退休之后領取時再征收,但是假設以市場傳聞的700元應稅工資來計算,按照5%的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每年可以免稅420元,而如此低的免稅金能不能起到吸引購買人群的作用,尚難作出判斷。
“真正企事業單位中收入高的那一部分人,不會在乎那一點延遲繳納的稅,對于中高端人群來說,每個月700元的養老金加上投資收益,到退休之后也并不會給其養老生活帶來改善,而對于普通工薪階層來說,他們或許會計算得更加清楚,如果現階段繳納的養老金到未來領取的時候,收益還不能達到抵御通脹和高于長期銀行存款利率,那他們也會慎重考慮要不要參保。”伍海川表示。
據記者了解,根據相關人力資源機構發布的今年一季度全國各大中城市人均薪資榜,上海以平均月薪7112元排名首位,而如果以此基數測算,上海目前應稅工資扣除各項社保約為4200元,再扣除700元個稅遞延養老險,按照2000萬總人口計算,則每年對于上海個稅的影響約為100億元左右。
“這是最大限度的測算,實際上稅延型養老保險對個稅的影響很小,在這其中還有很大比例的人群沒有達到平均薪資,還有一部分人群沒有購買欲望,真正有購買想法的可能還是處于中游水平的。”6月5日,上海一家券商機構保險分析師李婷指出。
李婷告訴記者,現在整個社會對于養老金缺口的問題很關心,像上海等一線城市都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壓力,缺口也日益增大,因此通過商業補充的方式來彌補這一缺口,但是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則還是一個未知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