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漲嘉頓提價約10% 中小企業面臨洗牌
記者獲悉,從5月底開始,香港知名餅干品牌嘉頓已將全線餅干和糖果產品在終端平均提價8%- 10%。這是繼卡夫、康師傅后,又一加入“提價大軍”的知名餅干品牌。
原材料是迫使餅干企業紛紛調價的主因。不過在這股漲價潮后,記者了解到,行業洗牌的趨勢已很明顯,近年來眾多中小型餅干廠均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局。
頻密的提價
嘉頓并非是今年餅干行業漲價的首個餅干品牌。卡夫和康師傅在今年年初已經完成提價的動作。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下旬,國產餅干陣營最大的品牌嘉士利同樣低調提價5%。而在過去兩年,餅干行業同樣是漲聲不斷。
“直接原因是產品、物流、人力等綜合成本持續上漲。”嘉頓方面稱,2011年至2013年,平均成本同比增長10%以上。除面粉價格持續上漲以外,其他主要原料如雞蛋、糖、奶粉、包裝材料等漲價幅度都在10%以上,人工費用增長更高達30%以上。
對于此次提價,嘉頓方面認為公司一直都在優化內部管理、消化成本上漲壓力,但為持續確保產品優良品質才進行此次無奈提價。
嘉頓所言的這種無奈背后是近年來國際市場食品制造原料及人工價格等一直上行。記者了解到,其中占據餅干生產成本60%以上的面粉漲幅最為明顯。“現在與去年同期相比,面粉的價格大概上漲了12%。”嘉士利董事譚朝均告訴南都記者。據商務部價格行情網站公布,4月底“特一粉”最高價已經突破4000元/噸大關。
而在一位資深的業界人士陳林(化名)看來,卡夫、嘉頓等大餅干品牌先后提價還有著來自渠道費用上漲的原因,特別是其倚重的K A渠道。其給記者列舉了某餅干品牌現進入某個大型賣場連鎖的成本。
“首先合同費提高到了12%,其次要求產品有20%的毛利,另外還規定企業每年要做多少次促銷,這些都是成本。”陳林表示,餅干行業的渠道分為K A、流通渠道以及特通渠道三種。其中進入K A渠道的代價是最大的,但這個渠道代表企業品牌的制高點,因此代價再大也要做。
鑒于目前嘉頓的主力市場在華南和華東,其渠道也多以沃爾瑪、華潤萬家、家樂福等K A賣場為主,少有進入批發渠道,陳林認為,此次嘉頓提價8%-10%屬于合理范圍內。
中小型餅干企業現倒閉潮
成本的持續增長讓大企業倍感壓力,中小型餅干企業的日子更為艱難。“中小型企業的品牌力比不上大品牌,對于中小型餅干廠來說現在不是能不能發展的問題,而是能否繼續生存的問題。”陳林表示,在中國通脹帶來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的大背景下,近幾年間,河南、福建等地紛紛有餅干廠倒閉。
“中小型餅干企業的品牌力比不上大品牌,沒有品牌意味著終端提價是零機會,其提價會遭遇到銷售難以推動的困難,而在另一方面,原材料上漲又極大地擠壓其毛利空間。”陳林表示,這讓許多中小型餅干企業面臨著“漲也死”、“不漲也死”的尷尬局面。
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已經擠壓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也讓行業進入新一輪的洗牌和調整期。“2 0 0 7年,嘉士利的銷售額僅約2.6億元,但我們今年的目標是要做到8 .5億元。”譚朝均表示。作為國產餅干陣營銷量最大的品牌,嘉士利毫無疑問已加快搶占市場的步伐。據行業統計數據,早在兩年前,穩坐中國餅干市場第一把交椅的卡夫,其一家的份額已經高達16.9%。
在譚朝均看來,行業正在因應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不斷提高品質,而從包裝上,正在從大包裝向小包裝轉變。這樣一種趨勢帶動了餅干行業工藝配方成本的上漲,比如增加餅干中奶粉含量,加入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等。“比如嘉士利在產品中加入D H A,這一舉動讓公司一年的成本增加了300萬。雖然餅干不一定要加D H A,但目前的消費趨勢要求企業必須做高附加值產品。”譚朝均表示。
(黃麗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