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供公平環境 學校進行就業輔導
香港大學生就業主要靠自己(香港就業掃描)
就業是民生之本。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就業,落實就業政策、營造公平環境、提供幫扶援助、拓寬就業渠道,千方百計解決就業難題。
在香港,大學生怎樣就業?困難群體如何就業?政府、社會、個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擔負什么職能?
今天開始,本版刊發系列報道,介紹香港就業方面的理念、做法、經驗,以饗讀者。
——編 者
【核心閱讀】
香港大學生就業,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直接提供工作機會則甚少。
香港各大學都有一個專門負責學生就業的機構,即就業輔導中心,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咨詢、心理輔導、市場信息等。
從大一開始,香港大學生就明確職業定位,一邊學習功課,一邊做好求職準備。
又到了一年大學生畢業的季節,約2萬名香港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即將走出校園,正式加入求職的行列。
在內地大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當下,一水之隔的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如何?畢業生如何安排前程?香港也有大學生就業難嗎?
找到好工作并不容易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碩士畢業的周子樂剛剛拿到香港一家銀行管理培訓生的入職通知,這也是他畢業后獲得的第一份工作機會。他說,求職以來自己投遞了數不清的簡歷,歷經兩輪筆試、三輪面試才得到這次工作機會。
被問到畢業生是否感到就業難,周子樂說,在整體經濟穩定的情況下,香港今年就業環境雖然沒有內地嚴峻,但找到好工作也并不容易。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香港最新的失業率是3.5%,但隨著新一批畢業生加入勞工市場,失業率面臨上升壓力。
周子樂解釋,香港的大學生就業難未必是找不到工作,更多的是沒有找到理想工作。一方面是由于受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影響,企業對“新鮮人”投放的名額有所減少,另一方面是因為在香港求職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才,香港的大學生面臨全球化競爭。
周子樂介紹,二者相比,后者的挑戰更大。在他應聘的過程中,競爭者有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歸港的海外畢業生,這些有本身來自香港的,也有來自內地或其他地區的。
“看不到競爭對手,卻又是高手如云”,周子樂說,這是在香港找工作的實際情況。他舉例說有一次參加面試,10名面試者中有6個都是海外留學歸來者,這些人英語流利、更具國際視野,本地畢業生反而是處境尷尬。
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每年有2萬多名畢業生從本地大學畢業。以去年為例,本地大學畢業的21628人中包括17136名本科生、2657名研究生,以及1835名副學士(相當于內地大專)。
A股市場在上周完成了第5個月的行情演繹。經濟熊市與A股牛市,這樣的行情在未來依然是基金最想勘破的一重難題。
電子商務的征稅制度將會實施。相關部委目前處于對法律法規的調研和研討階段中,已經涉及具體措施,預計年底前將落實。
昨日(6月2日)下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大連石化公司一焦油儲罐爆炸著火。自2008年以來,中石油煉能飛速擴張,大連石化擴建,撫順石化、獨山子石化、廣西欽州千萬噸煉油項目紛紛建成投產。
在網上訂購了65元的褲子,結果賣家說沒貨,要退款,關女士按對方的指示發了信用卡卡號和兩條驗證碼短信,結果關女士信用卡上9600元被消費掉,等她第3次發短信時被丈夫制止,才知上當。
5年前一個悶熱而潮濕的春夜,在華南城市深圳,6個年輕人正在喝酒,漸漸有點高了。這個黑客攻擊富士康的故事向我們揭示出,那種把中國視作一臺運轉良好、集中控制的網絡攻擊機器的看法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