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高通脹導致西紅柿變奢侈品 每公斤21元
一年來西紅柿價格上漲122.13%,現約合每公斤21元人民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巴西曾一度遭受高通脹帶來的發展壓力,然而自去年以來這個“老對手”又找上門來。近日由巴西地理與統計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近12個月以來巴西通脹率累計達到6.59%,已超出政府允許范圍,為近期最高。
在高通脹的壓力下,巴西各類日用品及農產品價格都在不斷上漲,最明顯的當屬西紅柿的價格。近12個月以來,據統計西紅柿價格已經上漲122.13%。在首都巴西利亞,目前超市里西紅柿價格已經超過每公斤7雷亞爾(約合21元人民幣),這讓原本收入水平較高的首都居民也叫苦不迭。許多人開玩笑稱,現在比富標準都是用西紅柿。在超市,記者經常能看到對著不斷更換價簽的西紅柿嘆氣的家庭主婦。
據巴西媒體報道,由于物價普遍上漲,巴西人的消費習慣也在不斷改變,現在更多的人傾向于去距離市中心較遠的大型超市或菜市場購買更加便宜的蔬菜食品,就連節日禮物的預算也在不斷降低。
巴西知名智庫瓦加斯基金會經濟學教授薩米說:“高通脹對國家的損害極大。日益高漲的物價對于百姓購買力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那些低收入家庭,他們負債和違約的風險大大提高了。”另外高通脹還將給投資帶來影響。薩米說:“高通脹還使投資者持觀望態度,降低對巴西經濟的信心,延遲甚至停止投資,給經濟增長帶來損害。”
那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由于巴西政府公共開支很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而是大幅投入到刺激消費領域。因不斷提高薪酬水平,尤其是公共部門的工資,再加上“零饑餓計劃”和“家庭補助金計劃”等社會福利政策的相繼出臺,在2003年到2011年間,約有4000萬巴西人加入到中產階級的行列,這導致巴西公共財政赤字高企。
另一方面是巴西經濟結構不合理。目前巴西經濟發展主要靠消費來帶動,消費占巴西GDP的比重超過60%,而投資只占不到20%。巴西經濟學家里貝羅解釋說:“近幾年來,政府促進就業、不斷提高最低工資,一方面使失業率下降,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消費需求不斷上升。但問題是,與此同時生產和投資卻在下降,這樣就必然導致經濟不平衡,表現出來就是物價的上漲。”除了高通脹外,目前巴西還面臨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的難題。2012年巴西經濟增長率僅為0.9%,不僅創下巴西近10年來(僅次于2009年的-0.3%)第二低的增長率,也遠未達到拉美地區平均3.1%的增長水平,在金磚國家中也是最低的。
對此巴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如銀行降息、控制汽油價格、為家庭提供食品補貼等等。另外由于“世界杯效應”,有關專家認為巴西今明兩年經濟將會持續回暖,預計2013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9%左右。巴西財長曼德加在5月2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已經采取的刺激措施仍將起效,目前我們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減稅計劃,它們將刺激經濟發展并提升巴西的競爭力。”
本報駐巴西利亞記者 苑云天(本報巴西利亞6月1日專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