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領標準網上走紅 達標白領稱壓力大不快樂
《新白領標準》出現之后,引發了網友們的熱切討論。其中最多的,莫過于現實收入與“標準”收入的巨大差異。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很多達到收入標 準的白領們,卻因為其他原因而對“白領”這一稱呼產生了一種厭倦感。在諸多人的不“白”之怨背后,“白領”這一階層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新白領標準引發吐槽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份《新白領標準》的帖子,引發了諸多網友的吐槽。
記者注意到,在這份分為十條的《標準》中,其中第一條成了眾多網友們吐槽的主要對象,即“月薪2萬元以上”。不少被周邊親友認定為“白領”的網 友們都表示,自己的月收入與標準上相差太多,甚至有了“一夜之間變藍領”的說法。“其實這個東西早在幾年前就有了。”省城某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長海(化名) 這樣對記者解釋:“大概是兩年前吧,網上就曾流傳過這樣一個關于白領的標準,但是我記得那時候的月收入標準是5000元。”
本報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其實類似的《新白領標準》早在2010年時就已經出現在了論壇上,但是在隨后的幾年里,關于收入的標準曾有過一定的變化。
除此之外,關于白領的標準定義,也曾在網上多次引發過媒體和大眾的討論,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白領工資標準”事件:2007年,有網友在網上 以社科院的名義發布了《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的假新聞,隨后被多家網站引用轉載,并且一度引發了諸多爭議,最終使得社科院不得 不發聲明澄清此事。“但是這件事兒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對于白領身份的焦慮,即使是最近幾年的關于白領標準的爭議,也是因為這種焦慮而形成的。”復 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謝遐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這樣表示。
樣本調查 敗在“白領標準”下的“白領”“你見過天天晚上為工作愁得失眠的白領么?”在談到最近網上熱傳的《新白領標準》時,某銀行的員工大今(化名)這樣對記者表示。
今年28歲的大今在銀行工作了四年,而且是其所在銀行分行的業務標兵,“我承認,我現在每月的純收入超過了兩萬,也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車,每天工 作是典型的朝九晚五,但是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就是白領了。”如今的大今,每年都要為自己的存款任務和放貸任務忙活,“每天挖空心思的就是找一些關系幫忙做任務,一點也不快樂。”
在網絡上爆出《新白領標準》時,大今曾一一對比過,在月收入、房子、車子等方面,他都能夠順利的達標,但是卻敗在了“固定的朋友圈子”里:“我 確實也有自己的圈子,但是我覺得我的圈子里,更多的是一些客戶,每一次跟他們一起應酬,想的總是工作,根本沒時間跟大學同學或者發小聚會。”
雖然同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大今一直覺得自己壓力太大:“一想起自己每個月的工作任務就發愁。”
與大今有著類似感受的還有小婭(化名)。1982年出生于濟南的她,如今是北京某品牌地板的銷售經理。大學畢業后,小婭就來到了北京,做起了北 漂一族,在經過快十年的打拼后,小婭如今已經是其公司銷售部門的主力,每個月都會賣掉上百萬的地板。“月薪也確實兩萬了,但是敗在沒房沒車這一條上。”在 前幾年社會上掀起的“逃離北上廣”運動中,小婭選擇了堅持:“其中一點主要是想看看房價會不會便宜一些,然后在北京買套房子,找個老公。”不過遺憾的是, 如今一說起房價,小婭就咬牙切齒:“二環以內的房子每平米十多萬,我覺得這輩子我是沒機會在北京買房了。”
由于沒有房子,因此小婭總會有一種“不安全感”:“每天早上起來,都會想到自己在這個城市是漂泊的,沒有家的感覺。”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在《新白領標準》出現在網上之后,基本上引發了網友們一面倒的“吐槽”,其中對于收入不滿的人基本上占到了一半以上,而被房子、汽車、閑暇時間擋在白領之外的人也不在少數。
專家解疑 是否白領,和收入多少并無關系不管是在2007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白領工資標準”,還是如今的《新白領標準》,其最引發人們關注的焦點,莫過于“白領收入”問題。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社會學系主任李路路在談起這個問題時對記者表示:“其實在我們社會學領域來說,白領更多的是指它在社會關系中的位置,而跟收入并無關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