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下市場情緒淡然 理性交易特征悄然顯現
有著樓市風向標之稱的深圳(樓盤)“房博會”自5月1日開幕以來,細心的市民已經可以從中覺察出當前樓市呈現出的一些新變化:在經歷了3月份國家版的“國五條”細則和4月份深圳版“國五條”細則適應期后,市場開始步入相對平和以及有節奏的發展期,雖然買賣雙方對價格依舊敏感,但價格不再是交易成敗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對房子地段、配套、功能等因素的綜合考量占比上升,理性交易的市場特征悄然顯現。
樓市調控下市場情緒淡然
昨在展會現場,記者注意到,無論開發商還是置業者心態都顯得較為平和、放松,少了以往那種浮躁、慌張的情緒。開發商的心態是“產品只要有賣點不愁賣”,置業者則普遍持“有條件買就買,沒條件買就等”的態度。
開發商代表肖經理坦言,從2010年開始的調控,對房地產市場影響巨大,最突出的表現是投資客已經被漸漸擠了出去,剛需和改善型置業者成為市場主流。另外,市場各方參與主體的心理開始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現在消費者買房子更加關注地段、配套設施、交通狀況和綠化等綜合因素,而不是一昧地注重價格。
“其實,這種市場現狀對開發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賣房子,如果項目中沒有一兩個抓人眼球的亮點,比如戶型特色、結構、綠化等,你都不好意思開盤。”肖經理笑著說。
接受采訪的多位參觀者也暢談了他們的購房心理。市民林小姐說,她選房子時,會更關注居住的密度,其次是離上班地方的距離。對于價格,她認為,周邊的新舊樓盤都可以作為參考,開發商怎么定價決定權在他們,但買不買決定權在我們。
陪同林小姐的張女士看法略有不同,在她看來,區域決定了房子的價格區間,也決定了自己是否有能力購買。因此她選房首先看區域,比如她很喜歡在福田住,但價格是她無法承受的,所以考慮選擇福田能夠輻射到的最近區域,像龍華新區。
記者觀察,造成買賣雙方心態都較為淡然的主要原因是可選擇性的增多。對開發商而言,可選擇的交易對象很多,只要產品定位明晰,針對性強,就不愁買不出去;對置業者而言,無論是價格還是區域,都有很多選擇。
首套剛需置業者青睞小戶型
連日來,記者在房博會采訪發現,中小戶型仍是市場的寵兒,尤其是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成為首套剛需置業者的首選。
昨天,房博會現場依然人聲鼎沸,前來觀展的人仍是絡繹不絕,當中既有60、7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年輕夫婦,他們普遍對位置佳、交通便利、配套完備的小戶型住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一對年輕夫妻告訴記者,他們的置業目標將分兩步:先是買套小房子,而且一定是市區內的,比如福田、羅湖的房子。接下來再改善。在他們看來,首選市中心區的小戶型,可為將來改善打下基礎,將來有實力換大房子時,這套小戶型可租可售,打理起來會很容易。
來自市規劃國土委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1日至3日全市新房成交178套,三天成交量分別是14套、116套和48套,日均成交近60套,成交均價為19460元/平方米。其中90平方米以下戶型成交量為153套,顯示出剛需仍是置業主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