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子錢”用來建村郵站 不補貼中郵集團
“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或將征收,引來了快遞企業的抗議聲,稱該基金“合法不合理”,將危及他們的生存問題。
對此,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相關負責人首度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基金的征收并非用于補貼中國郵政集團,而是用于全國59.8萬個行政村近60萬個“村郵站”的建設、運營和補貼。而且,國家郵政局只是負責起草、設計,目前還未上報國務院,何時征收、如何執行都尚無定論。
有分析認為,郵政普服基金一旦征收,快遞企業將轉嫁給消費者。昨日(5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家快遞企業,他們表示,在目前“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實際上很難漲價,有的大型快遞企業可內部消化這筆成本,小企業將面臨虧損倒閉,還會更加陷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快遞業務量首超郵政
近幾年,民營快遞業務井噴式增長,給郵政業務帶來了巨大壓力。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7.1億件,首次超過郵政函件,快遞服務業務同比增長64.3%,郵政函件同比下降8.7%。
郵政函件與包裹,都屬于“郵政普遍服務”的范疇。有觀點認為,快遞公司幫助郵政普遍服務每年減少業務量,從常理上看,郵政每年虧損額應當呈現下降趨勢。
“恰恰相反”,上述國家郵政局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盈利的城市市場被民營快遞搶奪后,留給郵政更多的只是農村市場。而且,普遍服務是政府定價,快遞企業卻可自己定價。比如“一塊二”一封信,從北京到上海可掙兩毛錢,但如果是從黑龍江村落寄到青藏高原村落,成本卻可能高達幾十元。
“以前都是用北京到上海幾毛錢盈利的積累,才能彌補這幾十塊的虧空。快遞現在基本把北京、上海這些盈利的‘奶油’撇走,西部也僅限城市,在農村的覆蓋率幾近于零,國家對普服每年幾十億元的財政補貼,越來越不堪重負。”該人士指出。
該人士還表示,中國郵政也在做市場改革,“現在國際上成功的經驗,就是要把它逐漸打造成政府主導的社區公共服務平臺”,“但首先得有這個平臺的硬件”,中央預算已投資近15億元,還要求地方配套10億元左右,分3年,累計安排補建空白鄉鎮郵政營業場所8440個,這部分建設是政府投資。
“但是,到了‘村郵站’的建設,政府就投不了資。”該人士表示,由于政府投資要形成固定資產,而村郵站置備的信筒、自行車、辦公桌,以及存放郵件的柜子,都是易耗品,國家投資里沒辦法用這個錢,“基金相對就可以區別用于這上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