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被批嫌貧愛富:養豬牛能貸款 人用錢卻不易
山西太原小伙兒王成杰打算今年“五·一”結婚,春節過后就想去銀行辦理房屋裝修消費貸款,可咨詢了一圈,發現手續實在是太繁瑣了,要等手續辦下來,可能就要耽誤婚期了,無奈之下只好開口向父母借錢了事。之后不久,王成杰在報紙上看到,山西某銀行組織客戶經理考察某縣雞、鴨、豬、羊、牛等養殖合作社的運行情況和分布情況,確定了扶持重點養殖合作社60家,針對養殖戶分布范圍大、資金需求急、利潤薄、手續繁瑣等特點,特事特辦,省掉中間環節,使養殖戶得到實惠。看后,王成杰不由得感慨:豬、牛、羊都能貸款,人用錢咋就這么難?
其實,王成杰遇到的事并不少見。近年來,盡管我國消費金融市場日趨活躍,消費信貸額度逐年增加,但消費信貸的空白區依然不少。
農村天量資金流向城里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我國消費金融發展迅速,服務領域不斷擴展,逐步形成了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體,汽車消費貸款、信用卡分期貸款以及包括旅游貸款、裝修貸款、出國留學及助學貸款等一般性消費貸款并存的多樣化產品體系。但我國消費信貸的地區差異也比較明顯。主要全國性商業銀行普遍將消費信貸的發展重點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消費信貸品種方面,西部地區產品發展也滯后于東部地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建臣對本報記者說:“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僅有40%農戶的貸款需求能得到滿足。與此同時,大銀行在農村地區設點吸儲,存在‘資金逆流’現象。據測算,每年大約有3000億-5000億元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消費信貸相當落后。”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消費結構升級已現端倪。然而,我國消費金融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服務規模較小。2011年,居民新增消費貸款支出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比例僅為7.8%。
發展模式重生產輕消費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近中期我國消費難有大的起色,是由綜合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國的國民收入政策不合理有利于高投資,不利于消費增加。一方面,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不斷向政府、企業傾斜,而居民所占收入比重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我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有利于儲蓄傾向高的高收入群體,而不利于消費傾向高的低收入群體。其次,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保障標準低,制約居民消費。
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模式上重生產而輕消費,此外,金融服務理念與現實脫節、業務創新遲滯和不足也是造成消費信貸難的重要原因。
丁建臣認為,不僅如此,具體來看,銀行業“嫌貧愛富”的傾向明顯,“二八現象”普遍存在,即金融主要為有錢人、高端客戶服務的做法,導致針對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地區需求的金融服務、消費信貸跟不上,相當滯后。從金融業盈利模式看,金融機構的盈利模式過多地依賴息差,特別是大銀行,存在壟斷經營暴利,其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動力不足,也造成了消費信貸服務不旺的局面。此外,在國家信用、商業信用、銀行信用、消費信用中,個人消費信用的比例明顯偏低。
消費是經濟增長根本動力
專家表示,應改變當前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失衡。投資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才是最終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馬曉河建議,今后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控制投資規模,調整投資結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增強居民的消費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不敢消費的后顧之憂;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增長點,促進消費率回升到正常水平;實施積極擴大就業的政策,為改善民生和拉動消費增加動力。
專家認為,未來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擴大內需,一是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消費與收入呈正相關關系,擴大消費最終要靠提高收入水平來實現。發展消費金融,尤其需要穩定居民收入預期。因此,應努力擴大就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二是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快個人信用立法,使個人信用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消費信用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其次,要加快建設全國信用評價體系,盡快破除制約消費金融發展的瓶頸問題。
(趙鵬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