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下調中國評級背后:15萬億地方債堪憂
[ 比經濟下滑更危險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穩增長”的煙幕彈下,再次拿出龐大的投資計劃,將政績留給自己,將債務留給銀行和后任 ]
惠譽上周將中國的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AA-降至A+,理由是擔心政府債務膨脹及影子銀行擴張損害金融穩定。這是自1999年以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首次被一家大型國際評級機構下調。
“四萬億時代”過后,以平臺貸款為主的地方債務風險,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成為盤旋在中國金融體系上空的一層巨大“黑云”,惠譽此舉不過是國內外憂慮情緒的最新反映。
2011年6月,國家審計署發布了有史以來最權威的一份地方債務統計報告,據其披露,截至2010年末我國地方債余額為10.7萬億元。去年以來,由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家曹遠征、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領銜的三支團隊,相繼發表了關于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研究結果,引發強烈反響。
進入2013年,政府債務問題更是成為機構的研究熱點。近期包括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和平安證券等紛紛進行了測算,對于15萬億左右的地方債規模,基本形成了共識,同時均對以城投債和政信合作為代表的“影子債務”表示了擔憂。
糊涂賬與黑匣子
某種程度上,相比中央政府債務,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既是“糊涂賬”,也是“黑匣子”,沒有人知道規模究竟有多大,也沒有人了解這些錢的確切去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沒有合法的舉債權力,加上普遍政企不分,人們很難界定地方政府債務的范疇,對其統計就難上加難。
一個例證是,僅僅對于地方融資平臺和城投債的界定,就五花八門。2011年,審計署和銀監會均發布了平臺貸款的統計數據,前者認為不到5萬億,銀監會的口徑是9萬多億;至于城投債規模,從來都是眾說紛紜,廣義狹義出入甚大。
在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表示,地方政府債務的透明度不高,不是那么容易說清楚,他的估計是超過20萬億元。
在3月底發表的《估算地方政府債務》的報告中,華泰證券估計,地方政府債務金額2011年為13.2萬億,2012年達到15.3萬億,2013年預計在16.3萬億。
招商證券亦在近期指出,據初步估計,2012年末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約15萬億,較2010年末增長38%。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偉將問題核心放在了投融資平臺上,他認為平臺債務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在銀行體系內,估計余額大約是10萬億;另一塊是在影子銀行系統內,余額在3萬億~8萬億之間都有可能。這樣一來,僅地方融資平臺負債就在13萬億~18萬億。
實際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上述統計均著眼于省市縣三級政府,而對于基層的鄉村債務并未覆蓋。去年9月份,海通證券在總結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指出,2010年末我國鄉村兩級的債務約1.68萬億元,而且“這一估計仍然相對保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