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冰封保薦費慘淡 債券承銷收入撐門面
隨著證券公司年報的陸續發布,IPO業務的慘淡業績也盡顯無疑。
去年,共有225家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完成IPO,同比下降41.7%;合計融資約1680.2億元,同比下降59.0%,融資金額創下2009年以來新低。
2012年,IPO募集金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券商有中信證券(600030.SH)和國信證券2家,分別以170.12億元和168.12億元的承銷金額,以及17.1%和16.9%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于業內。
而在2011年,IPO募集金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券商有6家,其中排名前兩位的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成績都在200億元以上。
以平安證券為例,2011年平安證券以297.95億元的IPO募資和11.11%的市場份額獨占鰲頭,而在2012年卻滑出前三位,承銷金額縮水79.35%,僅有14個IPO項目落袋,而在2011年有34個。
不過,在IPO市場慘淡之下,債券市場的承銷收入則為券商投行收入做出了重大貢獻。粗略估算,債券業務給券商貢獻了137.7億元的承銷收入,遠超IPO業務貢獻的收入。與IPO多家公司顆粒無收相比,今年只有少數幾家券商在債券發行上落空。
在投行的發展遭遇了寒冬之時,更多的證券公司開始謀求轉變。事實上,在目前階段下,不僅僅是經紀業務,包括投行業務在內,各券商之間都面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如何尋求差異化的發展、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也將是各券商面臨的挑戰。
興業證券總裁劉志輝認為,以前更多的是關注上市公司、IPO業務,但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也需要整合過程,盡管實體經濟沒有上市,但是它依然有并購的需求。未來對實體經濟的并購,將更進一步拓寬投行的服務范圍。
事實上,在政策不斷松綁的背景下,大多數券商都在進行不同的嘗試。
深圳一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自己正在做的業務不是保薦類的業務,是非通道業務,比如結構融資、機構融資,對多種創新業務都在進行探索。結構性融資是指通過改變公司的股本結構、債權結構達到融資的目的。
“準備完IPO財務核查,我們現在做的主要是一些債券和并購。”一家中小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張小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