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養雞戶稱過半虧損:幾乎家家欠貸
在電影里,美國農場主們別樣的農作和生活方式曾讓人羨慕不已,今后,類似的“家庭農場”,在我國或將大量出現。
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其中一大亮點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提出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在我國,這更似是種養大戶升級版的“家庭農場”,同時又有了新的涵義: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而在一號文件首提之前,“家庭農場”的影子已在國內的農業生產經營中浮現,但這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在現實中仍存在諸多難題。
比如,在“公司+農戶”的模式下,自2000年即在河北承德縣開始的家庭肉雞養殖,曾給農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但現在,農民遇到了議價權被動、貸款門檻提高等問題。此外,在山東聊城,截至2012年底,土地流轉量已達60萬畝,為建立“家庭農場”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家庭農場”概念如何細化、相關配套措施如何完善等問題。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奔赴河北,對承德當地的規模化養雞現狀和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以求探討我國“家庭農場”之路。
將肉雞養殖作為三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的承德縣,如今卻鬧起了“雞慌”。
在承德縣的官方統計中,目前全縣肉雞飼養能力達到6700萬只,遍布全縣23個鄉鎮,178個行政村,3500個肉雞養殖戶,年戶均利潤2萬元。
對于上述數據,承德縣的養雞戶持懷疑態度。一位肉雞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賠錢的不少,占百分之五六十,幾乎家家欠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承德調查發現,自2000年即開始規模化肉雞養殖的承德縣,在“公司+農戶”模式下,由一家大型企業主導的產業鏈條上,在飼料、人工、煤電等成本都在上升的情況下,如果肉雞的收購價格偏低,則很可能造成養殖戶的大面積虧損。而養殖戶們往往缺乏議價權,同時市場信息的采集上也無法與企業處于對等條件,于是養雞成了一項風險極高的行當。
現狀篇:養殖戶稱過半虧損三融公司簽約戶數下降
6年前,在承德縣下板城鎮搞運輸的宋文國,還是決定回老家松樹溝養雞,與他一同回去的,還有經營窗簾店生意的妻子尹艷春。
之所以如此堅定,是因為當時外界所宣傳的養雞的高利潤回報率。宋文國說:“當時政府、企業宣傳說,一茬雞就能賺1萬多。”
“一個棚一年養5茬,多蓋幾個雞棚,一年收入那還了得?”在承德縣,打著同樣算盤的不只宋文國一人,2008年前后,肉雞養殖在承德縣備受關注。
據河北省農業廳網站2007年9月的相關信息,承德縣把發展肉雞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而在2007年上半年,全縣肉雞出欄量達600萬只。
有著10余年養雞經驗的張躍成則表示,2008年可以看作是承德縣養雞的一個分水嶺,此前只是小規模養殖,此后雞棚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承德縣域達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守廷表示,2009年建得最多,發展也最快,縣里也補點錢,村里有指標,鎮也有指標,“縣里給下的指標”。
據 《承德日報》2009年11月19日報道,承德縣肉雞飼養量已達3820萬只,年帶動近3000多個養殖戶增收7000多萬元,并且以每年1000萬只的速度增長。
2009年,當時還在村支書任上的孟凡林開始養雞,也就是從2009年起,松樹溝連續兩年被評為滿杖子鄉養雞專業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