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國企老總侵吞巨額國資 屢被投訴仍安然無恙
法治周末記者 劉立民 發自廣西南寧
劉禮寧,擔任純國有企業廣西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以下簡稱廣西糧油)總經理14年,掌管著公司本身及10余家下屬企業,同時,他又開辦了眾多的私營企業,身兼20余家私企的法定代表人,而這些私企部分或完全占有了國企的優勢資源。
廣西糧油退休老干部們告訴記者,劉禮寧像變戲法一樣把國有資產轉到他個人名下,“我們只看到國有企業改換門庭,卻不知道他具體使用了什么手法”。
國企老總辦私企,十幾年順風順水,成為獨一無二的“劉禮寧現象”。據接近劉禮寧的內部人士反映,雙重身份使劉禮寧成為正處級紅頂富豪,其身家不下10億元。
韋振英等退休老干部,看到為之嘔心瀝血的國有企業被掏空,莫不痛心,多年來不斷向有關部門投訴,卻了無回音。
2013年1月16日,《法治周末》以《國有集團到私企王國——廣西糧油公司的嬗變》為題,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報道。文章刊登后,多家網站轉載,社會反響強烈,劉禮寧成為廣西“名人”。南寧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多年來對劉禮寧的質疑聲不斷,國有資產轉到個人名下,到底是非法侵吞還是合法所得?紀檢監察和司法部門是應該深入調查,給公眾一個說法了。
近日,記者再次趕廣西對劉禮寧轉移國有資產的合法性進行調查,所幸,劉氏企業內部終于有人敢于向記者透露內幕了。
稀釋國企股份
1998年12月,劉禮寧從廣西化工進出口公司調到廣西糧油擔任總經理、法定代表人,掌管廣西糧油本身及10余家下屬企業。
“我受命于危難之時。”劉禮寧告訴記者,當時廣西糧油公司負債累累、虧損嚴重,為完成國家下達的出口任務,上級領導才調他撐起危局。
對此,親手將廣西糧油交給劉禮寧的原總經理韋振英給出了不同說法:“劉禮寧接手前,我們年年完成指標,工資獎金有保障,貸款能按時結息,從不違約,對銀行來說是講信用的單位,根本談不上經營不下去。”
廣西糧油1998年11月的資產負債表顯示,資產總計為5.1億元,負債總計為4.4億元,所有者權益為6776萬元。
2000年10月,劉禮寧組建廣西豐潤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后更名為廣西豐潤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豐潤公司),自任法定代表人,豐潤公司取代廣西糧油的所有業務,同時以改制名義置換了員工的國企身份。
根據工商登記資料,記者看到:豐潤公司初始登記時的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廣西糧油出資890.5萬元,占比89.05%;廣西北流罐頭廠出資60萬元,占比6%;劉禮寧妻子左平及廣西糧油原管理人員共19人出資49.5萬元,占比4.95%。
新成立的豐潤公司,完全替代了廣西糧油。熟悉的業務,熟練的員工,一切駕輕就熟,辦公樓房、桌椅板凳都可無償使用,只是不承擔任何債務,銀行的巨額貸款也打了水漂。
“國家給的配額,每年要做5萬頭活豬和250萬只活雞出口業務,純利潤在1200多萬元,還有糧油、果菜和罐頭等傳統業務,年總純利潤至少1500萬元。”廣西糧油原副總經理陳喜表示,廣西糧油投資組建豐潤公司,沒有計算無形資產,僅以實際出資額來占股份,太便宜其他投資者了,客觀上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