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微調:食藥監管醞釀整合防止相互推諉
由于多頭管理,中國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存在頗多漏洞,國務院正試圖通過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將這一體系理順。
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下稱“草案”),確定將其作為十八屆二中全會的議題之一。
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食藥監行政職能整合和加強社會管理將成為此次機構改革的兩大重點。
2008年的上一輪大部制改革成立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和環境保護部等5個大部,被視作精簡政府機構的一次重要努力。
近年來,中央決策層和學界對于部分領域運行不暢,尤其對于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和社會管理方面職能混亂和缺位等問題尤為關注。
有媒體亦報道稱,此番國家海洋局也將擴權,鐵道部與交通運輸部有望整合。而“大金融”、“大文化”、“大能源”等大部制改革內容并未成為草案重點。
食藥監管一體化
據知情人士稱,草案中的最大亮點是醞釀打造食品藥品監管“大部”——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現由衛生部管理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國家食藥監局”)合并,并吸納散落在農業、質檢、工商、商務、衛生等部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職能,成立正部級的國家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總局。
有研究食品安全監管的學者認為,食品生產經營根據其屬性而言,是一個全周期的完整鏈條,但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在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被人為地劃分了段落,農產品是一段,生產是一段,經營是一段,之后餐飲消費又是一段,各種職能散落在多個部門。如此形成了多頭管理和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體制。這種體制的現實與食品安全的自然屬性相沖突。
基于這些原因,中央決策層決心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職能和機構予以整合。
另有專家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因為食品藥品管理體制的混亂,“我們吃了很多虧”。 比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即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食品安全事件。
隨著《食品安全法》的通過,2009年,國務院專門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下稱“食安委”)。2010年,食安委又下設了正部級的食安辦。
上述學者說,按照最初的模式設定,食安委和食安辦是綜合協調、督促檢查、重大事故查處的綜合職能機構,但這一機構在各地政府相繼建立后,之前行政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的事情都交給了食安辦,一個綜合協調的部門被異化為所有事情親力親為包打天下的部門,食安辦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問題。
而食安辦的最大弊端還在于下屬機構設置不統一——有的設在工商,有的設在食藥監局,有的設在衛生部門,有的甚至設在經貿委,沒有統一的模式,導致各地行政部門配合低效。
在這種背景下,成立國家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總局的理念被逐漸認可。
這次改革一旦落地,“也只是完成了中央層面的改革,要落實到省級和地市級乃至縣一級的話,時間還會比較長,根據以往的經驗,從中央到地方全部改完,至少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