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連發報告支持中國高鐵:可媲美日本新干線
“我們估計,高鐵乘客中大約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人可能屬于新生成的客流。” 2012年3月,世界銀行在一篇名為《把脈中國高鐵發展計劃:高鐵運行頭三年》的報告中如此分析。
世行認為,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它說明對于高鐵所提供的服務質量,存在很大的潛在需求。這些新生成的出行客流還表明,“為了利用這種新的交通模式的優勢,企業和個人都已改變了行為方式,長遠來看,這些高鐵線路還將帶來更廣泛的經濟效益。”
世界銀行在近兩年相繼發表多篇報告,采用計量經濟學研究和實地調查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剖析了中國高鐵的發展史。
世界銀行與中國鐵道部已經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合作。在世行的報告中,撰寫者大力肯定了中國高鐵的發展速度,并認為部分線路已能媲美日本新干線。他們同時認為,在長期的政府承擔風險和常規運作中,中國高鐵在融資和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隱患,但這些隱患并非不可化解。
新生成客流
從第一條高鐵投入運營開始,外界對其盈利能力和上座率的關注從未減少。2012年鐵道部賬目出現的虧損和糟糕的財務狀況的原因似乎都劍指高鐵。但世行上述報告指出,中國高鐵的主要客源是“新生成的”旅客出行,亦即由高速客運的便利所誘增的出行。
事實上,隨著高鐵網絡的不斷完善,高鐵上座率持續上漲,去年部分線路客票收入已經能夠覆蓋支出。但就全盤來看,因票價過高等因素,高鐵的上座率仍難以實現預期目標。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認為,高鐵只有在短途才能體現其優越性,像中國這樣廣袤的國家不適合高鐵。同時他認為高鐵的高票價不僅不能解決運力緊張,而且因為壓縮了常規車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客運運力的緊張。
記者注意到,世行的報告提出了“新生成客流”概念。報告以近5年多種交通工具客流的變化為基礎,以武廣高鐵為例,估計認為,在每年乘坐這條高鐵線路的2000萬人中,大約50%是從常規列車轉移來的,另有約5%來自民航客源,其余45%要么是新生成的客流,要么是從長途巴士和小汽車客源轉移來的,而這其中絕大多數是新生成的出行客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