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半數中企因國家安全等原因遭歐盟限制
1月31日,中國歐盟商會發布《中國對歐盟境外投資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歐盟進行投資的中國企業,有48%在歐盟投資時遇到了監管問題,政府審批與國家安全考量成為主要的監管障礙。
不僅如此,近日,歐盟貿易專員卡爾·德古特提出要求稱,華為和中興須將其出口商品的價格上調29%,以降低這兩家電信設備供應商在歐盟市場競爭力。
同時,德古特還指出,歐洲設備供應商應該獲得中國電信市場30%的份額,作為交換,歐盟會放棄對中國公司接受補貼一事的調查。
這份《報告》的調查對象為在歐盟進行投資的74家中國企業,其中國國有企業約占三分之二,私有企業約占三分之一。
從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答復看,遇到過監管問題的私有企業比例略高于國有企業比例。但是,國有企業在國家層面上遇到監管問題的比例要明顯高于私有企業,而私有企業在地區級層面上遇到監管問題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國有企業。
“有些企業對歐盟的監管框架和透明水平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這里面不包括電信和IT類企業,因為這些行業當中有相當多的企業都會抱怨,在歐盟審批過程存在問題。”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大衛表示。
中國電信行業的公司技術比較成熟,和歐盟對手基本是同一個水平,除了產品價格外,其服務優勢的競爭力也在凸顯。歐洲的本土電信設備企業營收下滑的同時,利潤空間也在不斷被壓縮。
這些有競爭力的企業,遭到了在歐洲市場的強力阻擊,“在某些方面,歐盟國家確實有更嚴格的要求,但是畢竟開始有中國電信企業在歐盟搭建基礎設施。”
在歐盟投資企業遇到的監管,大部分出現在歐盟地方層面,將近五分之一企業認為監管問題已構成了投資障礙。
據介紹,目前歐盟沒有統一的外來投資審批程序,但部分會員國有自己的安全審查以保證投資滿足特定的條件。例如,當投資項目直接與國家安全比如國防有關,或超過了一定金額,德國、法國和英國均會進行官方的國家安全審查。
遇到過國家安全問題障礙的企業,大部分來自信息技術和電信部門。
“雖然中國政府和投資者都表示了對歐盟建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反對,因為他們擔心這會使審批程序變得更困難,但是歐盟方面并未正式考慮此問題。”大衛表示。
接受調查的企業表示,歐洲反壟斷委員會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必將給中國公司的反壟斷申報工作帶來重大挑戰,嚴重影響中國公司向歐洲的投資,建議減少反壟斷調查壁壘。
中國企業建議,如果歐盟能夠明確列出哪些部門對外商投資開放,哪些不對外商投資開放,提供歐盟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那中國投資者在歐盟投資會變得更方便。這一觀點亦得到了歐盟投資促進機構的支持。
(耿雁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