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外貿增幅6.2% 較10%目標相差甚遠
盡管外貿“年報”中任何一個絕對數字都足以震動國際貿易界,但2012年的中國進出口仍未現奇跡,6.2%的整體增幅較年初制定的10%目標相差甚遠。
昨日(1月10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3866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出口20489.3億美元,增長7.9%;進口18178.3億美元,增長4.3%;貿易順差2311億美元,擴大48.1%。
同比個位數的緩慢增長,這是繼國際金融危機緩和后中國外貿增幅的最低值。2010年和2011年,我國進出口增幅都保持在雙位數,甚至是20%以上的高增長。盡管年初目標未能實現,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仍強調,在世界經濟普遍下行的形勢下,相比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的相關數據,中國2012年的進出口總值增長在全球仍是表現最好的。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2013年外貿形勢相比2012年要好些,上半年會稍差,下半年歐債危機中有些國家將開始出現一些好的跡象,美國的就業數字也將出現好轉,而我國一些政策也會逐步發揮效應。
主要貿易伙伴位次出現變化
商務部昨日同時發布的去年12月數據顯示,當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為3668.41億美元,同比增長15.3%。環比11月,進出口總額增長10.8%,其中出口增長12.2%,進口增長9.1%。
盡管12月份的增幅大大超過此前相關機構的預測,但年底的豹尾收官卻未能挽救外貿在2012年全年的慘淡局面,各季度的同比增速一直在個位數區間徘徊。
歐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的地位,但作為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卻被美國取代。去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5460.4億美元,下降3.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1%。其中,我國對歐盟出口3339.9億美元,下降6.2%;自歐盟進口2120.5億美元,增長0.4%。
日本第四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也被我國香港特區所取代,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3294.5億美元,下降了3.9%,僅占我國外貿總值的8.5%。
交通銀行分析師陳鵠飛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歐債危機拖而不決、美日財政去杠桿、家庭再儲蓄的大周期里,2012年我國外部需求持續走弱,出口增速有所下滑;同時,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的影響,中國進口增速也有所放緩。
鄭躍聲也提出,國內經濟增速回落和FDI下降,導致對進口需求的抑制。2012年,如果剔除價格因素影響,我國實際進出口的物量僅增長5.7%,這比2011年回落了5.9個百分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