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工作會議將召開 土地戶籍問題謀協同解決
在加速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正在積極籌備,最遲將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后召開。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徐小青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后傳出來的,目前是有準備開一個工作性會議的考慮,但還沒有最終確定。
盡管目前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的具體情況尚不明晰,但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形勢下,這一會議的召開具有一定迫切性,且意義也將非同小可。
新城鎮化運籌需頂層設計
盡管傳聞中的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的具體時間還未確定,但將全國的城鎮化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的確是外界對城鎮化建設的普遍期待。
徐小青表示,城鎮化是一個歷史性問題,不是短期的,不是運動式的。既然提到趨利避害,就說明城鎮化是一個有利有弊的問題,所以就要求遵循某種規律,要全盤地考慮問題,盡力避免可能發生的挫折、波動,或者害處。
“過去我們的城鎮化都是各地為政,缺乏頂層設計?!崩顕楸硎?,結果現狀就變成地方搞地方的,雖然有積極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市發展過程中自然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現象,如公共服務只覆蓋本地戶籍人口等問題。
李國祥認為,按照原有的發展途徑,將難以解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而通過全國性的工作會議,能夠在頂層上統籌解決。對各地在城鎮化過程中理念的轉變和質量的提高也是有利的。
目前,各地也在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試圖在新一輪政策紅利中占得先機。例如,浙江初步考慮建立小城市試點鎮用地指標單列制度,爭取國家在浙江率先開展撤鎮設市試點,將條件具備的鎮升格為小城市。
土地、戶籍問題謀協同解決
中國城鎮化率水平發展到2011年的51.27%,業界普遍的共識是,以往投資+出口的粗放型道路受到阻礙,城鎮化面臨著土地利用、社會平衡、環境資源、城市發展等四大問題。
在李國祥看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要解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要保證農民工或者勞動力能夠市民化;現在的城鎮不能以戶口為限,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實現全面覆蓋,不要再以戶籍作為借口來阻礙城鎮政府發揮其服務能力和水平。
有測算顯示,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來說,中國的城鎮化率大概只有35%~36%。在城鎮務工的2.6億農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購房的還不足1%;大約有1.59億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農民工及其家屬處于“半市民化”狀態。
在解決農村人口市民化問題上,土地制度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計保障。要在健全法制和發育土地市場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探索建立農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轉或退出機制。
目前,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正在制定中,但這個條例的出臺前提是先要對上位法 《土地管理法》進行修改,這已經被提上日程,但關于新標準如何制定等仍存在不小爭議。
與戶籍轉化等制度性改革相呼應的還有城鎮化建設中硬設施蘊藏的巨大投資機遇,這也將成為對經濟實實在在的拉動力。下一步國家將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輸油氣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此來發揮其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和引導作用。
國海證券報告認為,每增加一個城市居民,城市需新增固定資產投資50萬元;而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涌入城市的農村人口將增加1300萬 (以全國13億人口計算),因此將拉動6.5萬億元城鎮建設投資。但由此拉動的大規模投資也可能會重蹈投資沖動怪圈的覆轍,為此傳聞中的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可能將無法回避這一問題。
報告認為,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益需要從改善民生、社會保障著力,醫療、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完善和平衡以及資源支撐、生態和諧的城市規劃是軟實力的體現。通過制度、硬設施、軟環境的建設最終實現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ê?實習生 楊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