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專家:分稅制運行良好不存在中央拿大頭
專訪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
[ 2011年,財政收入中地方得到的比中央多,地方超過了50%,中央約占49%。每年都在這個比例上下,中央沒有占太多 ]
中國實施結構性減稅已有多年,2013年還將繼續減稅。2012年12月15~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3年要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之后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和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也都強調了減稅仍是2013年的重頭戲。
在近年財政收入大幅增收及當前宏觀經濟回升乏力的背景下,減稅似乎是眾望所歸。但是,結構性減稅該怎么減?能不能“全面減稅”?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足是否可以自主發債?帶著這些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
“全面減稅”不現實
第一財日報:2012年會不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財政超收?
白景明:完成財政收入任務是沒問題,但是具體數額難判斷。2012年我判斷是完成預算指標差不多,但超收不會有多少。目前來看,2012年1月到11月還沒有完成預算指標,前11個月才到108903億元,2012年財政收入預算的是11萬億。
這種狀況和往年不一樣,2011年到11月份的時候,收入已經完成了預算指標,現在收入形勢不是很樂觀,別看11月份的數字好,那是和2011年同期相比,2011年11月經濟下滑嚴重,財政收入絕對額比較低。
我們還要看到,2012年11月的財政收入增幅比前十個月的平均數還要低。所以從目前的財政收入增幅來看,不能說明我們回到收入高增長時期。
日報:2012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較往年縮小,減稅的影響大嗎?哪些稅種收入減少明顯?
白景明:目前來看,我們的財政面臨比較強勁的收支壓力,未來一段時間也是這樣?,F在到了階段性收入增長力下滑,這和減稅也有一定關系。結構性減稅步子邁得比較寬。但具體數目還沒有總結出來。
日報:我們說了這么多年的結構性減稅,現在也有觀點認為不該再說結構性減稅,而是應該全面減稅。
白景明:現在來看,結構性減稅就是結合稅制改革,稅制改革會導致一些減稅,比如增值稅改革、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都會帶來減稅。但全面減稅,調整所有稅制全部都減稅,這在任何國家都不會有這種情況,沒有可行性。
日報:如果全面減稅,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白景明:可想而知,我們如果過度減稅,支出怎么辦。收入是支出的基礎,現在國家要保民生、保結構調整,財政支出的壓力很大。而且,財政支出在保障民生方面有兩種,一種是再分配,比如低保,另一種是為群眾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比如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GDP的4%的目標,這是對人力資本質量的改善,還有水利建設、交通建設,這些都是對民生起保障作用的。
同時,支出也有再分配作用,同樣對社會經濟發展也有促進作用,公共服務對經濟也有支撐作用。
我們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并不是全面減稅就是好事,大幅減稅后,社會保障、教育、環保、醫療衛生的錢從哪里來,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