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金系券商第一股啟幕 銀河證券IPO擬融120億
“銀河證券的IPO申請2012年底已向證監會提交,目前在復核材料,不出意外,2013年1月初將有結果,并會出現在證監會公示的排隊待審IPO企業名單中。”日前,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2005年,銀河證券完成改制重組,七年后,終將踏上圓夢之路。
“此次銀河證券IPO將采用A+H股同步上市的方式完成,目前暫定的總融資額度比早前市場傳聞的10億美元更多,或將達19.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0億元。”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至于A股融資規模的具體數額,目前還未有定論,或約在50億-60億元規模。
作為首批國內籌備IPO的大型券商,七年間,眼瞅著海通證券(600837.SH)和廣發證券(000776.SZ)等同級別對手借殼上市,連方正證券(601901.SH)、西部證券(002673.SZ)、東吳證券(601555.SH)等后起小輩也紛紛IPO,銀河證券可謂“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即便如此,對于這家一度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老牌券商,其IPO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卻依然遭到爭議。
數年來,銀河證券經歷一系列人事動蕩,聲勢大不如前,許多業務領域上,除早已難與昔日的“投行三套馬車”中的中信證券(600030.SH)、中金相提并論外,更被國信、華泰證券(601688.SH)等后起之秀超越。但其作為老牌券商,無論資產質量還是盈利前景,在國內券商依然屈指可數。
“就資產質量和行業地位而言,銀河難道不該上市?”面對爭論,銀河證券一位人士反問道。
實際上,最大爭議在于銀河證券的“特批”上市是否意味著證監會“一參一控”限制成為“空話”。
作為匯金控股券商,銀河證券IPO意味著“匯金系券商上市第一股”誕生。
業界關注這是否意味著其他匯金系券商的IPO之路,在“一參一控”困局之下也找到了求解之道。
“特批”并非針對匯金系“一參一控”
2008年開始實施的“一參一控”政策,成為券商IPO的噩夢。無論是日前掛牌的西部證券(002673.SZ)或IPO待審的國信,還是如國泰君安、安信等一批正進行上市前期籌劃的券商,都因為這一紙文件將其上市之路一再延遲。
幸運的是,上述券商均在2010年底規整完畢,掃清了上市的最大障礙。
由于歷史原因,匯金系券商股權問題龐雜,監管層特準其將“一參一控”規整大限推遲到2013年6月底前完成。
距大限僅半年之時,銀河證券傳出“國務院特批”上市的消息,無疑讓其他券商忿忿。
實際上,有關匯金系券商獲得“一參一控”特批的消息已經不是第一次傳出,早在2011年3月,便有消息稱“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申銀萬國獲特批,不再受‘一參一控’政策制約”。
但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公開表示消息不實,并明確稱,匯金系券商“一參一控”時限照舊。
那么銀河證券IPO突然放行又是何故?
“銀河證券特批的僅是IPO計劃,與‘一參一控’問題及匯金系旗下其他券商沒有關系。”上述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