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80個產業集聚區主營收入將占河南比重超40%
產業集聚:做好“1+1大于2”算術題。
我省首批180個產業集聚區主營收入將占全省比重超40%。
【中原經濟區規劃原文】
構建“米”字形發展軸,提升陸橋通道和京廣通道功能,加快東北西南向和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建設,構筑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形成支撐中原經濟區與周邊經濟區相連接的基本骨架。
沿隴海發展軸。依托陸橋通道,增強三門峽、運城、洛陽、開封、商丘、淮北、宿州、菏澤等沿線城市支撐作用,形成貫通東中西部地區的先進制造業和城鎮密集帶。
核心提示
栽上梧桐樹,鳳凰中原飛。“20年后,我第二次飛回河南這棵梧桐樹上。”3日上午,制冷從業者彭仲堯從車間里走出來,接受記者采訪,他的身后,是中原經濟區首批180個產業集聚區之一——正在打造“中國冷谷”的民權產業集聚區。第一次是為“入伙”一個名企,這一次是為在一個有著50多家制冷企業集聚的平臺上施展自己。老彭一語道破產業集聚的魅力:“當年一根筷子易折斷,現在十根筷子硬如鐵,更何況是相互交融的筷子。”
【人物】
老“冰熊”人再次“入贅”演繹合縱連橫大戲
1992年,24歲的信陽人彭仲堯大學畢業,被當時八大制冷企業之一的冰熊集團招到民權,“當時縣城平均工資每月一兩百元,冰熊員工已經拿到五六百元。”從一個普通的機修工做起,26歲時彭仲堯就升至高層,也從舉目無親到“入贅”當了民權女婿。
冰熊鼎盛之時,一度拿下10%的冷藏車市場份額,是中國第三大制冷家電或設備制造商,也是河南最早的上市公司。然而2000年后,“冰熊”卻在經營和體制等困擾中“融化”,逐漸被市場淘汰出局。
2003年,彭仲堯和很多“冰熊”工友離開,他先后到過廣東、浙江等地,見證了中國制冷產業的發展軌跡。讓他頗感寬慰的是,“即便家里的冰熊倒了,在外面我們也爭氣,有一陣咱民權人占了人家浙江慈溪的制冷行當2/3的江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