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死結:黑龍江試點做實十年缺口或超百億
空轉的個人賬戶會否帶來空想的未來養老?
一項持續了十年的養老政策,如今回到了原點。它就是“個人賬戶”,曾被試點地區信心滿滿地“做實”,卻日益陷入窘境。空賬運轉的養老制度,或已行至十字路口。11月26日《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開始公開征求意見,“三險”銜接或有希望,但制度完善仍路途遙遠。
曾經的老工業基地黑龍江,正背著沉重的養老包袱踽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黑龍江為樣本,調查了基層養老給付現狀及對養老金“黑洞”的紓解之道和改革辦法,希望給其他有同樣煩惱的省份以一定參考。
作為我國首批做實個人賬戶的省份,在經過了近十年的“試點”之后,黑龍江也和遼寧等省一樣,同樣面臨著養老金支付的巨大壓力以及嚴重的缺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日來在黑龍江多個縣市調查得知,這樣的缺口已是普遍情況,僅伊春和綏化兩市的缺口就高達30多億元,整個黑龍江全省缺口在百億元之上。
壓力非常大——這是基層社保經辦機構負責人的心聲,他們向記者表示,“現在擴面都擴不下去,我們已盡力了,每個月只能等待上級財政給予的補貼。”
而在社保專家看來,已經行在“十字路口”的養老制度,單憑這般拼湊的支付模式,已經變得不可持續,亟待實施養老制度的全國統籌。
養老金調整之低
嚴鳳琴(化名)大多數時候面帶愁容,這位住在肇東市宣化鄉的53歲退休工人,每月靠著1300元的養老金生活,“這是我的全部希望了”。
但是,每月的養老金并非都能如數拿到手,“忽高忽低的,沒個準數,今年5月份的時候每月還能領1400元,后來又降回去了。”
嚴鳳琴眼下的養老水平,是當地企業退休人員生活的一個縮影。面對不斷高企的物價,這些退休職工的生活依舊緊緊巴巴。和大多數人一樣,嚴鳳琴寄望于基本養老金的調高,但在今年年初,黑龍江省關于調整企業退休人員的通知出來之后,她卻沒有太多欣喜。
今年4月10日,黑龍江省人社廳和財政廳兩部門聯合下發25號文件,該文件稱,2011年12月31日前按規定已辦理退休,按月領取養老金的企業退休人員及其他參保人員,從2012年1月1日起增加基本養老金。具體調整為,對2011年12月31日正常退休的人員,每月增加102元。同時,繳費年限每滿一年,每月增加1元,其他繳費人員按繳費15年計算,其中城鎮個體勞動者繳費超過15年的,按實際繳費年限計算。
正是這樣的規定,導致不少退休人員心有不平,“我們退休人員按工齡每年才增加1元,比其他任何一個省的待遇水平都低,這種漲幅太少。”有退休職工說。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黑龍江省按照工齡每年增加1元的政策,維持了該省2009年、2010年的政策。
即使放在全國范圍看,這樣的調整水平也處在墊底位置。比如最高的浙江為5元,就連位于西部的寧夏也調整為4元,青海為2元,與黑龍江毗鄰的吉林為1.5元等。
連續7年來,我國都調整了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今年年初,人社部相關文件也指出,要按照去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確定調整水平。
但是黑龍江省4月10日出臺的這份文件,對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的調整依舊維持在了每月102月,繳費年限每滿1年增加1元。
有退休人員說,“去年黑龍江各地企退人員人均養老金大約1300元左右,低于鄰近的吉林省100元,而北京企退人員的基本養老金水平已達2600元,是黑龍江的兩倍。”
對于不少退休職工調高養老金的要求,黑龍江人社部門隨后出臺了一個補充文件,其中指出,“我省物價水平上漲,生活成本較高,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仍然偏低。”基于此,當地對2012年的養老金調整予以補充:退休人員再每月增發20元,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由每滿1年1元/月,調整到1.5元/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