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攬儲頻現幫忙指令 險資無奈暗吞利差損失
為了一個“口頭承諾”、一段“合作交情”,保險公司不惜成本鼎力相助,加入銀行攬儲陣營。而銀行方面許下的“口頭承諾”是:在銷售銀保產品時將盡量傾向于“幫了忙”的保險公司。
本報記者近日通過調查了解到,一個行業新現象驚現于銀行保險市場。一些身負考核重壓的銀行開始將“吸存”目標瞄向保險公司,保險資金存款呈現“短線游”現象。
據透露,部分縣市級保險公司在接到銀行“指令”后,即向上級總公司申請資金支持。資金申請成功的背后,是縣市公司向上級總公司支付5%以上借款利息的代價。而他們從銀行拿到的,卻只有區區不到1個百分點的活期存款利率。
究竟是什么樣的承諾與交情,讓這些保險公司不惜暗吞利差損失。
特別的“幫忙指令”
近日來自銀行的一道特別指令,令某壽險公司上海分公司銀保部負責人“頭疼”不已。“快到年底了,又有銀行來找我們了,表示需要我們替他們分擔一些指標壓力,為此還做出了一些口頭承諾。”
這位負責人口中的指標壓力,就是近兩年來銀行業面對的共同難題——拉存款。在存款流失嚴重,存貸比考核的巨大壓力之下,每逢月末、季末、半年末,上至五大行、股份制銀行,下至城商行,無不都絞盡腦汁,托關系找人,一切只為拉存款。
當能想能用的渠道都被挖掘后,一些銀行開始盯上了機構大戶保險公司。即以銀保合作交情之由,提出希望保險公司在“時點存款”上助其一臂之力。而所謂的“口頭承諾”則是:銀行在銷售銀保產品時將盡量傾向于“幫了忙”的保險公司。
這樣的現象絕非個案。另一家壽險公司人士頗顯無奈,“自今年以來,我們分公司確實從銀行接到了‘幫忙’任務,時點存款數額不小,最短的一天,最長的一個多禮拜(十一長假)。”“我們不是沖著口頭承諾去的,更多的是力保來年(銀保合作)續簽成功。”滬上一位保險業人士透露說,向保險公司提出時點存款請求的,通常是網點渠道較多、銀保業務量大的大行。“我們大多數的銀保業務都是依靠這幾家大行展開的,如果不答應他們做時點存款,我們擔心今后在銀保業務合作續約時會吃到閉門羹。”
保險公司擔憂與無奈的背后,還有這樣一個大背景。今年是壽險業的寒冬,銀保業務本身就不好做,不少保險公司的銀保保費同比下滑普遍高達20%至40%。加上銀行本身也在發自己的理財產品,顯然保險公司單純以傭金作為報酬已無法提起銀行營銷的積極性。“如果出現銀行不與我們續約的情況,結果將難以想象。”上述人士苦嘆不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