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局長:實現收入倍增目標有條件有基礎
對于十八大所提出的“中國版的收入倍增計劃”,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過去若干年份增長情況來看,實現收入倍增目標也是有條件、有基礎的。
去年今年收入增速均超7.3%
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計劃。
馬建堂表示,這個目標的提出體現了中央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分享發展改革成果的治國理念,也有利于在做大蛋糕的同時逐步縮小收入差距。
在這個10年目標的頭兩年,中國居民收入已經快速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4%。
馬建堂預計,2012年全年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會在8%以上,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實際增長可能會在10%以上,這意味著2011年和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了十年翻番需要的7.2%~7.3%的平均增速。
由于在2002~2011年的10年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1%,也高于十年翻番速度。因此馬建堂認為,從數據的歷史對比上論證這樣的觀點,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目標是有基礎的,經過努力是有條件實現的。
勞動力供求結構變化
影響收入增長
目前,中國擁有人口約13.4億人,但上一個十年的人口增長率已經較以往下滑。按照統計部門的估測,“十一五”期間和近兩年,中國人口出生率只有千分之五左右,相應16~60歲勞動力供應總量為代表的潛在勞動力的供應在“十二五”期間要達到峰值。外界分析相信,中國的勞動力結構變化會使經濟供需各方面發生顯著變化。
其中一個變化表現在城鎮人口的收入上。馬建堂表示,勞動力供求結構的變化恐怕是“十一五”特別是近兩年工薪收入增長快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另外,到2020年之前,各級政府改進收入、改進民生、提高人民收入的努力和政策措施會進一步加大力度。所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年增長7%左右甚至更多一點,是有理論根據的,也是有經濟根據的。
除了農民經營性收入之外,馬建堂提到了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上漲的可能性。因為勞動力資源供應的總體格局,以及未來十年中國持續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仍然會比較強勁。馬建堂認為,即使勞動力總量已經達到歷史峰值,但是勞動力需求仍比較強勁,勞動報酬、打工者收入仍然會保持一個比較快的增速。
作為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也談到,實現這樣一個目標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在未來的八年、十年要保持這個速度,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也需要克服不少的困難,也要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的大政方針,不動搖。”馬建堂在接受采訪時稱。
為達到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外界普遍認為中國仍需繼續完善改革。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居民收入倍增這個目標的提出充分考慮到了民生的需要。要想做到收入倍增,除了經濟增速,關鍵還要改善收入分配、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