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即期匯價連續十漲停 9月以來已升值約2%
連續第十個“漲停”——這是人民幣兌美元即期交易價格11月12日創下的戰績。
當日,人民幣中間價較前一交易日下跌92個基點至6.2920元,為近半年以來的最高點。開盤不久,人民幣即期匯價就觸及1%的交易區間上限6.2291,除午后曾短暫打開“漲停板”外,基本全天都封在這一價位附近。
“從去年9月以來,銀行間外匯市場盤中交易與過去相比明顯大起大落,階段性觸及跌停和階段性漲停交替,一方面跟央行逐漸放手有關,另一方面當時市場不成熟,還帶有很重的結售匯市場的痕跡。”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微博]認為,而當前連續觸及漲停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性因素,是上階段企業銀行推遲結匯增持外匯頭寸的結果。
亦有市場人士指出,人民幣這一波上漲亦與中間價的高開密不可分。“中間價開得高,表明人民幣升值的信號意義很明顯,企業和銀行都怕虧損,爭著拋美元。”一外匯交易員稱。
上周五的神秘美元買家
央行干預匯率主要是控制中間價、匯率波幅、買進和賣出美元,而從目前匯率水平來看,并沒有超出央行容忍范圍,所以干預匯市可能性很小。
與上一個交易日尾盤曾突現美元買盤令人民幣即期匯價脫離“漲停”不同的是,12日,人民幣兌美元日內多數時間在突破6.23關口的漲停位置,最終亦在這一價位附近收盤。
有市場人士認為上一個交易日美元買盤突然涌現是央行入市干預。但一位接近外匯局的人士稱,央行有干預匯率能力,主要是控制中間價、匯率波幅、買進和賣出美元,而從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水平來看,并沒有超出央行的容忍范圍,所以干預匯市的可能性很小,“上周五出現大量買家,可能是市場行為。”
10月長假過后,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便連刷新高,且即期匯價屢屢觸及交易區間上限。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自7月下旬的年內低點已升值約2.6%,9月以來已升值約2%。
10月30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更是連續十個交易日在盤中觸及“漲停”。11月12日,開盤不久后繼續封住“漲停”,且首次突破6.23的整數關口。
“10月11日開始人民幣中間價突然大漲,市場感到意外和恐慌,這種恐慌情緒導致銀行被迫拋售美元,但只有拋盤沒有買盤,所以很容易就觸及漲停。”上述外匯交易員稱,中間價釋放出的信號比較強烈,一是與歷史的比較,10月11日后中間價漲幅較大,人民幣升值的信號意義很明顯;二是國際上的比較,主要看美元走勢,一般美元上漲,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貨幣會跌,但前一交易日美元大漲,12日人民幣中間價也大漲。
此背景下,企業前期因為對人民幣可能會繼續貶值或至少不會升值的預期比較一致,囤積了大量美元,現在只能被迫結匯,相當于割肉止損,而以往銀行從企業買入美元后一般會持有一段時間博價差收益,現在也是一拿到手就拋售,人民幣觸及“漲停”隨之而來。
但這會導致市場流動性匱乏,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結匯,“只有央行入場買美元才能打開漲停,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出現過幾次。”該交易員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