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月民企發債占比不足一成 融資困局待解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由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占全部企業債券的比重還不到一成。這表明盡管近年來中國信用債市場發展迅速,但在社會融資體系中歷來居于弱勢的民營企業除了貸款難,還遭遇著發債難。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的原因是民企債券市場評級難,投資者偏好能有政府兜底的國企,另一方面也和民企自身存在的財務制度不規范、規模偏小有關。
民企發債雖增四成仍是零頭
據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稱“交易商協會”)最新統計,今年前8個月,民企共發行各類債券1535.61億元,發行規模同比增長超過40%。
但這樣的成就并不足喜。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今年前8個月,包括短融、超短融、中票、定向工具等債務融資工具,以及企業債與公司債在內的各類企業債券,全國累計發行量突破2萬億元。相形之下,民企債券不過是一個零頭,所占比重僅為7.5%。
民企債券融資的現狀,與中國民營經濟的體量和貢獻度是不相稱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民營經濟總量占中國GDP的比重已超過50%。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其民營經濟總量達到約2萬億元,對該省生產總值的貢獻連續8年超過60%。
在此背景下,本月24日,交易商協會在福州舉辦了民營企業類會員專題研討會。部分參會代表提出,民企參與債務資本市場的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希望協會能推出更多符合民企及中小企業特點的創新型債務融資工具。
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楊農就此表態稱,下一步,該協會將進一步探索創新金融工具,為民企提供多元化的融資選擇。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的信用債余額達6.2萬億元,占中國債券市場整體余額的25.8%,市場規模排名世界第三、亞洲第二。其中,由交易商協會注冊發行的債務融資工具余額3.59萬億元,成為中國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的主板市場。
市場選擇“避險”
在民企發債并非易事的同時,國企在債券市場卻風生水起。一方面,許多大型央企紛紛通過債券市場,跳過了中間商,實現了金融脫媒,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監管政策相對寬容,地方國企及平臺公司蜂擁進入債市,通過發行債券來彌補銀行貸款受限所造成的資金缺口。
尤其是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逐漸成為平臺公司的主要融資渠道。從傳統的企業債,到短融、中票,再到新崛起的定向工具和資產支持類票據,在這些市場上,地方融資平臺及準平臺公司的身影無處不在,城投類債券已在債券市場上“全面開花”。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8月,各類城投債累計發行量達到1045.6億元,扣除因交易場所不同導致的重復計算因素之后,累計發行89只,金額仍高達860.6億元。
一位銀行間債券市場人士稱:“如今連中西部的區縣級城投公司都能來發債,而民營企業除非是國內五百強,或者是所處行業的龍頭公司,不然很難獲得發債資格。”
“一般民企,即便規模較大、經營不錯,評級也很難超過AA-,難以滿足監管部門的最低評級要求,而且這樣一來發債的成本優勢就比較小,還不如拿銀行貸款呢。”某評級機構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