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規劃頻獲批 各地投資計劃近20萬億
在穩增長的基調下,近期以來,多個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相繼獲得國家批復。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專家指出,這些規劃是對地方投資沖動的引導,但不太可能提供太多的優惠政策,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應該更多考慮經濟的內生增長機制,如果當前仍然擺脫不了站在“供給端”進行經濟刺激的思維慣性,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仍可能繼續。
地方規劃頻繁獲批
據《證券時報》報道,國務院近日已經正式批準了《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繼山東、浙江、廣東成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份,浙江舟山成為海洋經濟新區之后,海洋大省福建也正式躋身國家海洋戰略的快車道。按照計劃,2013年全面啟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2015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300億元。
9月17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改委發布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該地區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6000億元以上,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50億元以上。
9月12日開幕的中國(寧夏)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透露出的信息顯示,國務院已經批準在寧夏建立內陸開放型試驗區,并批準建立銀川綜合保稅區。這是全國第一個內陸開放型試驗區規劃。
相比之下,近一個月內獲批的兩個國家級新區更為引人關注。此前8月底,蘭州新區獲得國家批復,成為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明確了四大戰略定位:西部的重要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對外開放的戰略平臺,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
9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南沙新區成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當地學者對本報表示,南沙新區作為華南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區,其定位與浦東、濱海一樣都是世界級國際性的定位。
“南沙新區是粵港澳合作的一個平臺,涉及到香港澳門的發展和國家整體的布局問題,國務院批復南沙新區規劃,對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促進南沙新區的發展有好處。”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教授向記者表示。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說,目前情形有點類似2009年金融危機后一大堆區域規劃、產業規劃出爐的情況,這也是引導地方積極性的一個重要方向。他指出,投資者更看重的是區域的整體環境和潛在投資價值,目前地方規劃已經沒有太多的優惠政策可言,而是通過引導產業集群來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