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月餅銷售不如往年 月餅券超發現象依然存在
當前很多月餅品牌企業的運營已經在走類金融化的路線,公司賺錢不是靠賣產品,而是靠賣月餅券。 雖然今年的中秋節與“十一”假期一起,但是,受宏觀經濟不景氣影響,仍有不少公司減少中秋福利,導致今年月餅銷售不如往年。即便如此,今年商家發放的月餅券仍舊滿天飛。
經濟不景氣影響月餅銷售業績
看著各個門店反饋回來的月餅銷售數據,上海克莉絲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田安雖有些許欣慰,但還是感嘆道:“據我了解,今年上海整個月餅行業的市場狀況,不管是生產還是銷售都是下降的,我們的銷售依舊保持了18%的增長,算表現好的。不過,與去年28%的增幅比較,今年還是下降了10個百分點。”
羅田安分析其中的原因,受宏觀經濟不景氣影響,一些公司減少了員工中秋節福利,月餅券發的不如往年多,自然也就影響了月餅行業的銷售。
不僅是廠家感受到經濟“寒流”,銷售終端的賣場也是如此。在上海閘北區一家農工商超市內,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今年月餅難賣,杏花樓、新雅等品牌賣得還行,其他一些牌子就一般了,所以打折打得快。9月15日,月餅就開始以8.5折促銷了,現在都已經買一送一了。”
月餅企業“幾家歡喜幾家愁”
閘北區一家世紀聯華的促銷人員則告訴記者,現在月餅市場分流得很厲害。從顧客群看,年輕人喜歡吃冰激凌、巧克力等新口味月餅,所以去蛋糕房的多,有的干脆直接網購。而中老年人則喜歡逛超市買傳統口味的月餅。另外,現在的消費者不一定買月餅送人,大閘蟹等也成了很時興的禮品,這也沖擊了月餅市場。
不過,就記者采訪的情況來看,月餅市場容量很大,全國各地情況不一,呈現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在湖北武漢、河南鄭州、江西南昌三地,坐擁50多家門店的元祖食品華中市場部夏經理告訴記者:“今年月餅銷售額預計會比去年的6000萬元多2000萬到3000萬元。”
武漢當地一家大型烘焙業原材料供應商——鑫江城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德運告訴記者:“今年武漢地區月餅生產及銷售較往年還是有一定增長,只不過漲幅不高,可能是廠家和消費者對月餅消費都漸趨理性的緣故。”
業內人士表示,各地域飲食差異、市場開發、品牌競爭力度不同,所以各個月餅市場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難以一刀切。
發券撈金成為行業潛規則
往年,曾有部分廠家不顧實際生產能力,超發月餅券,出現消費者領月餅“撲空”的情況。
就目前記者采訪的情況來看,受宏觀經濟影響,今年部分廠家發月餅券也比往年“理性”了不少。夏經理告訴記者:“今年元祖發的月餅券是按照總生產量的六成發放的。公司為了不超發月餅券,專門花數百萬元在上海本部安裝了一個NC系統,能夠對每日全國店面月餅及其他食品的銷售進行監控,這樣可以根據數據,及時安排月餅券的印刷發放。”
不過,上海一家大型連鎖蛋糕店的負責人卻告訴記者:“今年公司月餅的銷售期是45天,目前已在全國的1000多家門店發了12億元的券,實物銷售2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月餅券超發的情況在行業內的確存在,一些企業將月餅券賣給客戶,客戶再賣給黃牛,黃牛最終再賣給月餅生產企業。昨日,記者電話聯系了上海10名倒賣月餅券的“黃牛”,詢問“月餅券是否出售給月餅生產企業”,僅有2名“黃牛”支吾道:“上海一些老牌廠家存在這樣的情況。”不過,他們拒絕透露這些廠家的名字。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多發月餅券,雖然企業可能一時得利,但傷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一旦口碑做壞,消費者有券領不到月餅,就會傷害企業的長遠利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