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與年金計劃比例僅1% 難當養老第二支柱
“多少錢才夠你養老?你的養老金來自哪里?”聯想集團2006年在籌備企業年金的過程中,發現這件有利于職工的好事,沒有得到積極回應。
年輕人很少有去設想幾十年后的退休生活,甚至不知道幾年后是不是跳槽,每月扣繳一小筆錢,不如領現,這就是企業年金七年前剛起步時面臨的困境。因為那時沒幾個人說得清什么是“企業年金”。
中國雖然也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建立以基本養老、企業年金、個人養老為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但目前的現狀卻是依然令人焦慮。
對比一組數據,或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直觀感受:
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在美國20多萬億美元養老金總資產中,政府養老金占比12.5%,企業年金占比64.0%,個人退休賬戶占比23.5%;而到2010年底,中國的養老金總資產為2萬多億人民幣,政府養老金占比89.5%,企業年金10.5%,個人退休賬戶幾乎沒有。
按照制度設計,企業年金應該成為我國養老體系第二支柱,第一、第三支柱分別是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但顯然,能稱得上支柱的只有基本養老保險。
業界曾寄予厚望的企業年金,在現實發展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迅速。到了2011年底,我國企業年金規模也僅達3500億元,距離此前業內的保守估計到2010年達到1萬億元相去甚遠。而2011年末,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為19497億元。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指出,中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不大平衡,比如補充養老企業年金,個人養老保險替代率非常低,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也就是說,平均而言,中國人退休后的養老金近九成來源于政府的基本養老保險,而來自企業年金的部分僅占很小的一部分。過度依賴基本養老保險,顯然會降低生活標準。
研究表明,福利支出占G D P的比重每10年約提高1個百分點,養老金對退休前工資的替代率過高,已成為財政的包袱,在老齡化的背景下,容易引發政府未來的財務持續性風險,企業年金不發達,則會更進一步放大財政的壓力。因此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提高企業年金替代率已成為當前各國的共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