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再度“稀釋” 人民幣重現走強預期
伴隨美元的持續下跌以及QE3的出爐,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即期匯價、境外遠期匯價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一方面,中間價保持總體平穩;另一方面,境內即期匯價和境外遠期匯價均顯著走強。分析人士表示,在美元再度“稀釋”的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或與其他主要非美貨幣一樣面臨中期走強的壓力。
美元中期跌勢料難扭轉
近期備受全球金融市場關注的美聯儲年內第六次議息會議,以新一輪無期限量化寬松措施的出臺畫上句號。此次美聯儲新一輪貨幣寬松共涉及三個主要方面,包括:其一,延長之前的“扭曲操作”,今年還將購買850億美元長期債券;其二,未來每月將購買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券,并且采取開放式態度,即不設到期日和總購買金額,操作時間長短完全取決于勞動力市場復蘇狀況;其三,美聯儲還將超低利率的承諾時間點由2014年延長至2015年年中。
盡管此次美聯儲新一輪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主要專注在抵押貸款,回避了國債,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市場對美聯儲印錢支持美國財政赤字的指責,但仍然不能改變美元再度被“稀釋”的事實。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未來一段時期美元仍可能以震蕩下行為主,在每月400億元的購債計劃出現明顯的結束信號之前,美元的長期下行趨勢可能都較難扭轉。而即便美元出現階段性反彈,在空間上預計也會較為有限。
新加坡華僑銀行外匯分析師謝棟銘表示,未來一個月國際匯市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取決于全球市場主要經濟數據。如果經濟數據表現不錯,那么風險貨幣可能會進一步被推高。雖然從頭寸上來看,目前歐元等非美貨幣在高點上還有不少賣空和獲利回吐的動力,但是主要非美貨幣對美元仍然還有上升空間。
人民幣即期價反超中間價
回顧自8月下旬以來美元指數大幅度、持續性下跌過程中,歐元的表現在主要非美貨幣中無疑是最為強勁的。8月20日,歐元對美元最低匯價報1.2295,而上周五(9月14日)歐元對美元盤中最高達1.3165。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歐元對美元最大漲幅達7.08%。
值得注意的是,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自8月下旬以來雖然有所下跌,但總體仍穩定在6.33至6.34附近,并沒有對美元在外圍市場上的持續下跌做出明顯反應。而與此同時,境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價和境外人民幣對美元的遠期匯價卻都出現顯著走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