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三年多來首現負增長 或倒逼績效改革
時隔三年零三個月之后,中央財政收入再一次出現了負增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告別高速發展期,財政收入的低增長也將成為常態,各級政府都需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緊日子并不是政府減少提供公共服務,而是政府要樹立公共財政績效的觀念,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但是,提高績效本質上是對于政府花錢行為的約束,并不是一件受政府歡迎的事。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地方政府更愿意“走”老路,通過擴大投資或是強化征管來渡過難關。
“負增長”的背后
財政部前日公布的8月財政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7863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317億元,增長4.2%。其中,中央財政收入3765億元,同比下降6.7%;地方本級收入4098億元,同比增長16.8%。
中央財政上一次出現負增長是在2008年10月,之后中央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央財政收入持續負增長7個月,到2009年5月才恢復正增長。
劉尚希表示,中央財政出現負增長主要是兩個因素,一是國內增值稅下降幅度較大,二是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同比減少,關稅增幅也只有1.7%。由于作為中央稅種的進口環節稅收已經達到萬億級規模,這些稅種減少對中央財政有直接影響。
作為流轉稅第一大稅種的國內增值稅是經濟增速的晴雨表,該稅種的增速從去年11月下降為個位數之后,就一直低迷,本月則降為負。國內增值稅的稅基是工業增加值,它的大幅下降表明中國經濟正在進一步下滑。
與中央財政收入不同,地方財政收入在8月份依然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增長勢頭,出現了近幾個月的小高峰,同比增長16.8%。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認為,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小幅放松。財政部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8月份營業稅1082億元,同比增加143億元,增長15.2%。其中,房地產營業稅同比增加59億元,增長21%,主要是受近兩個月來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增加的拉動。
楊志勇也認為,財政部公布的這一整體數據實際上掩蓋了各地財政狀況不均衡的現實,有些地區財政增長保持不錯的勢頭,但實際上有些地方努力的目標已經是如何不陷入負增長。
中央財政負增長對于地方財政來說也會形成壓力,因為會直接影響到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在當前的稅制之下,中央轉移支付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大支柱。按照今年預算,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的規模已經超過四萬億。
劉尚希認為,僅憑8月一個月中央財政負增長還難以看出對全年預算收入的影響,還要看今年剩下幾個月的收入狀況,如果今年能夠完成預算安排的收入指標,那么轉移支付不會受到較大的影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