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臨近茅臺提出廠價 需求不旺市場價難漲
中秋、國慶雙節臨近,貴州茅臺再次按捺不住,率先提高出廠價20%-30%。但在需求被嚴重抑制的當下,最終的市場零售價未必能如愿上漲。
茅臺再打“提價牌”
一邊是“金九銀十”的傳統銷售旺季臨近,一邊卻是市場終端價依舊相對低迷,市場已今非昔比。
9月3日晚間,貴州茅臺發布了產品提價公告。貴州茅臺稱,為更好地統籌兼顧各種因素,自2012年9月1日起適當上調部分產品出廠價格,平均上調幅度為20%到30%。上海一位茅臺經銷商向記者證實,已經接到了廠家提價的通知。
貴州茅臺上次提價是2011年1月1日,平均上調幅度為20%左右,而此前調價幅度也在13%到15%,可見這次20%到30%的提價幅度相比過去還要來得猛些。
“傳統的中秋消費旺季已經快到了,但終端市場上的動靜卻很小,這時候提價體現了廠家想保價的意愿。”上海一位白酒賣家告訴記者。
白酒企業在每年的中秋、元旦等節點提價已經成為慣例,而且茅臺此前619元的出廠價相比五糧液等高端白酒而言尚處于低位,提價預期早就存在。
“年初開始,茅臺提價的消息就不斷升級,但后來‘三公消費’禁令讓茅臺飽受輿論質疑,現在輿論壓力緩和些了,茅臺就趁著過節順理成章地提價了。”華創證券白酒行業分析師薛玉虎表示。
逢節必漲,似乎是國內高端白酒營銷慣例,然而目前在市場普遍走低的情況下,漲價刺激消費的招數是否依然有效?
記者采訪到的上海不少白酒消費者均表示,原先茅臺等高檔酒逢節漲價,依靠的是“饑餓營銷”,人為制造的稀缺性導致消費者被動接受漲價,但現在并沒有缺貨現象,而且近年來高端白酒市場也在擴容,消費者盲目追漲的可能性很小。
逆市漲價為穩定信心
今年以來,茅臺等高端白酒的終端市場價持續走低。在社會庫存較高,且“三公消費禁令”引發的輿論壓力仍然較大的背景下,茅臺為何還率先提高出廠價?
分析人士指出,一是相對于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其他白酒品牌,茅臺出廠價一直處于偏低的水平。和1000多元的一批價相比,其中大部分利潤是在經銷商手里,有較大的提價空間;二是上半年貴州茅臺采取“控量保價”的策略,但由于這幾年市場沉淀的貨量不少,這招并不奏效,上半年業績低于預期目標。直接提高出廠價無疑將有助于回收渠道利潤,力保公司完成全年收入增長計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