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深陷信任危機 IPO造假機構投資藏黑幕
從造假頻頻出現到機構投資違規、違法內幕交易、“老鼠倉”屢禁不止,在市場大量股民選擇“用腳投票”遠離A股市場的同時,中國證券市場目前似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要消除A股市場的信用危機,需要包括監管者、、機構投資者等在內的市場參與各方擺正自己的位置,重塑市場的信心和信用基礎。
分離
監管者需遠離利益鏈
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創業板三奧股份涉嫌造假上市事件,這也是繼新大地之后的創業板第二起造假上市的案件。公開資料顯示,今年5月18日,新大地經創業板發審委審核通過,但卻于7月12日被終止審查。這也是繼立立電子、蘇州恒久、勝景山河之后,A股市場第四家已經成功過會、最終被終止上市的企業。新大地和三奧股份事件的發生,在引發了輿論對于企業造假上市的圍剿的同時,也再次對發審機關的審核能力提出了質疑。
實際上,WIN 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12日,創業板已有10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從凈利潤指標來看,上述企業上半年共計實現凈利潤44 .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40.0億元小幅增長了12%。除此之外,更是有34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出現了下滑,恒信移動、菇木真甚至出現了虧損。
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秦嶺認為,監管的職責應當是維護證券市場秩序,打擊偽劣,保護守法合規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確保證券市場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到落實。而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交易所、證券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投資者都是被監管對象。然而,在證監會主導發行審核的機制下,監管者從源頭開始即陷入上市公司精心編制的利益鏈條,與被監管者形成了利益同盟。監管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證券市場的主體———上市公司當然無法受到有效的監管。
“首先要理順監管部門和市場的關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證監會本身在和市場的關系上,沒有擺正監管和審批的關系,往往認為審批也是監管。劉紀鵬認為,證監會的精力應當更多地放在抓壞人身上,而不是去替股民“選美”。監管部門和市場的關系要正確地擺放,首當其沖要處理好證監會、交易所和中介機構的關系,監管部門要從目前做實質性的判斷卻又不負任何責任調整到做程序性的、真實性的判斷上來。在發審委的問題上,劉紀鵬強調,要監審分離,下放發審、做實保薦、真實供求。
目標
上市公司需完善法人治理
除了造假上市的問題外,A股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完善,以及由此引發的信息披露違規等行為的頻頻出現,也是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天方藥業為例,就在近日,該公司被曝出在定向增發計劃擱置兩年未作說明的情況下,在公開資料中隱瞞22.3億元的投資項目,而在暗中實施該項目,以期壓低股價便于重組進行。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應當治理A股尤其是創業板市場嚴重的“一股獨大”現象,加強企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在上市入口,監管部門就應該堵住一股獨大的家族企業。”劉紀鵬對記者強調,必須要在上市的入口堵住一股獨大的隱患,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須達標,上市后第一大股東持股不能超過33%,二級市場上不論國企還是家族企業,持股比例超過33%的大股東的減持價格要進行預設,要讓包括廣大股民在內的投資者表決確定第一大股東轉讓股票的價格,這樣也解決了信息披露的問題,上市公司的股東只有通過努力創造良好的業績才能將股票賣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