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低價進口夾擊 八成多晶硅企業停產
去年年底開始,洛陽中硅、江蘇中能、四川大全以及賽維LDK等四家國內最大的多晶硅企業注意到,雖然國內外多晶硅價格都在下降,但來自韓國、美國的多晶硅產品進口價已低于中國同行的報價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幾家大公司就不得不想些辦法,這樣競爭下去所有中國企業都將倒閉。”上述某多晶硅公司的內部管理層于先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四家公司在商議且收集材料之后,于今年上半年向商務部提出,希望政府能對上述幾家海外企業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國內外多晶硅產能已過剩,而如今進口的超低價多晶硅產品又沖擊國內市場,業內估計目前有80%左右的國內多晶硅公司已停產。
嚴重過剩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的多晶硅總產量為24萬噸。而相關數據顯示,當年中國的多晶硅產量約是8.3萬噸,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級多晶硅數量為6.3萬噸左右,總體加起來估計有14.6萬噸的總供應量。可是,當年世界總需求量也不過14萬噸,來自中國本地廠商、海外進口商的多晶硅數量都已經超過了世界的總需求量。
多晶硅是制造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原料,它也是技術及投資極為密集的環節。早在2007年之前,全球多晶硅的集中生產以德國、美國及韓國等大型企業為主,因為當時全球幾大公司對改良西門子法的這一技術并不愿意對外轉讓。
而與此同時,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光伏產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電池需求暴增,也令多晶硅這種產品供不應求,不少中國大型企業也紛紛涉足其中。
當時,在砸下數十億乃至上百億資金建立生產設施、引入高技術人才后,包括江蘇中能、大全多晶硅等個別企業很快切入到了該行業,我國多晶硅產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記者從一家光伏企業內部獲得的數據看到,2008年,國內多晶硅的總產量大約還只有4600多噸,但2009年~2011年的產量提升至2萬噸、4.5萬噸和8.2萬噸,2012年前4個月的產量則達到2.43萬噸。
與此同時,大量海外低價多晶硅沖擊國內市場。
2008年,美國及韓國的進口多晶硅分別為5371噸和1932噸,可是到了2011年,來自美韓的多晶硅進口量分別突破1.7萬噸和2.1萬噸,其中韓國在華市場份額從10%左右上升到15%。這幾年的數據累計后記者發現,中國(多晶硅產量)占國內需求的52%,韓國及美國的進口量占比分別是13%、16%。可見,韓美的多晶硅已達到了國內市場需求的近30%。
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總經理馮德志也坦承,國外多晶硅的進口對中國企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歐美企業的低價傾銷、當地貿易壁壘及不合理的貿易保護等都對(中國企業造成危害)。今年1~5月,中國進口的多晶硅已突破了4萬噸,這些低價傾銷的產品使國內企業在成本等方面感到非常大的壓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