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度汛迎大考 專家稱造價限制全線高標準防洪
7月25日夜至26日凌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普降暴雨,造成呼和浩特鐵路局轄區范圍內的主干線京包鐵路中斷,造成內蒙古進京方向的旅客客車幾乎全部受阻,累計達24列次,共有一萬多旅客滯留。7月26日,北京至包頭的K263次、北京西至東勝的K573次等多次列車停運。
近期的這一輪強降雨給鐵路防汛迎來大考。在7月23日召開的全路運輸電視電話會議上,鐵道部要求各鐵路局全力做好防汛安全工作,特別要加強雨后巡查,做好水害地段加固補強工作,避免發生次生災害。
京包等中斷線路恢復開通
京包鐵路線中斷后,呼和浩特鐵路局立即啟動防洪應急預案,先后封鎖旗下營-三道營、三道營-民族間線路,全力確保客貨列車安全。同時,鐵路部門和當地駐軍連夜組織搶險救援。
為了安撫滯留旅客,鐵路部門對受阻列車旅客數量、去向和列車餐料、防洪物資進行摸底,確保各類餐料充足,礦泉水及飲用水能夠滿足旅客需求,同時鐵路各車站及時辦理折返、疏散旅客,受阻列車上的1.2萬多名乘客全部得到妥善安置。鐵道部門同時對停運列車辦理全額退票,多次向旅客進行解釋和道歉。
26日,經鐵路部門和當地駐軍十余個小時的搶修,因強降雨中斷的京包鐵路集寧至呼和浩特區段線路全線開通,恢復行車。
據了解,目前洪水導致鐵路線路中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其次是橋梁、涵洞。相關資料統計,大約有80%的水害發生在路基和線路上,除去線路高程不足容易被洪水浸淹和沖刷的局部地段外,路基水害更多的是由于邊坡失穩與防護工程不完善,容易受到因暴雨誘發的種種地質災害侵襲,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路基下沉等。
鐵路防洪“更多靠人力”
一名鐵路工程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鐵路設計會充分考慮防洪的問題,如果是普通鐵路,其線路的路基設計都要求良好的透水性,如果排水達不到標準,則要打防水層、挖排水溝、兩側加防土墻等,如果是高鐵的高架橋,則要在高架橋下安裝加固設施等。“但現在最害怕的就是鐵路趕工期,或者偷工減料,這也是鐵路防洪的大忌。”
據這名工程師透露,鐵路防洪標準如果提高40%~50%,工程造價可能得多花十幾億,因此全線實行高標準防洪不太現實。“鐵路防洪的重點是要做好前期調查,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質結構,在重點地段設計防洪高標準,但自然災害還是不可避免。”
21日北京61年不遇的強降雨,導致北京鐵路局管內京廣、豐沙、京原、京承、京通、津霸、西長7條正線部分區段封鎖,其中京原線多處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掩埋線路。北京鐵路局組織鐵路職工、部隊官兵和工程局職工數千人不分晝夜全力進行搶修。至23日19時,北京鐵路局管內線路全部開通,運輸秩序恢復正常。
上述鐵路工程師介紹,鐵路防洪預警和搶險更多靠的是人力,“一般鋼軌沖毀沖斷,鐵路線上的機械室才會自動報警,但是鋼軌沖毀很不容易,往往是鐵路線上的路基沖垮或者水漫過鐵路,但機械室不會有報警,這時只能靠人力來檢查。”他介紹,比如在唐山地區,如果每小時降雨量達到10毫米以上,鐵路工作人員都會上路全面檢查;如果達到35毫米,則會對火車發出限速通知;如果達到100毫米以上或者有險情,則會直接將火車攔停。
據了解,各個鐵路局在鐵路沿線都設有雨量觀測點。鐵道部要求各相關部門嚴格執行雨量警戒制度,加強車機聯控和機地聯控,強化設備動態檢查,嚴防死守,確保安全。上述鐵路工程師說:“鐵路防洪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鐵路部門上下的精心組織和配合。”
(金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