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業發展目標確定
《意見》提出,2020年我國民航業年運輸總周轉量1700億噸公里
7月12日,《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對外發布,A股航空運輸板塊借勢發力,截至收盤時,東方航空、南方航空、中信海直、中國國航分別上漲3%、2.86%、2.84%、2.05%。
作為一份中長期發展規劃,《意見》指出,到2020年,行業要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民用航空體系。
此外,在具體目標上,《意見》要求,到2020年,我國民航業“年運輸總周轉量達到1700億噸公里,年均增長12.2%,全國人均乘機次數達到0.5次;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不超過0.15,航班正常率提高到80%以上;飛行總量達200萬小時,年均增長19%;航空服務覆蓋全國89%的人口”。
2020年運輸總周轉量增3倍
不久前,東方航空董事長還曾以“3/4的國人沒有坐過飛機”來表明航空業無限的市場潛力。而依照《意見》提出的目標,2020年,全國人均乘機次數要達到0.5次,航空服務將覆蓋全國89%的人口。
不僅如此,根據此前民航局發布的《2011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577.4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加38.99億噸公里,增長7.2%。相對于此,《意見》提出8年后的2020年我國民航業“年運輸總周轉量要達到1700億噸公里”,這一數據較2011年增長近三倍。
此外,《意見》還特別提出,要加強對機場的規劃和建設。著力把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建成功能完善、輻射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培育昆明、烏魯木齊等門戶機場,增強沈陽、杭州、鄭州、武漢、長沙、成都、重慶、西安等大型機場的區域性樞紐功能。
《意見》要求新建支線機場,應統籌考慮國防建設和發展通用航空的需要,同時結合實際加快提升既有機場容量。要整合機場資源,加強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等都市密集地區機場功能互補。注重機場配套設施規劃與建設,配套完善旅客服務、航空貨運集散、油料供應等基礎設施,大型機場應規劃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
“十二五”民航業迎大發展
《2011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民航系統全行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5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利潤總額363億元,同比下降13.9%。
在近日舉行的國際航協年會上,民航局局長李家祥介紹,“過去30年,中國民航業平均增速為17.6%,超過中國GDP的年均增速10%,未來行業仍將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
李家祥稱,在運輸量方面,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客運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則成為全球第三大貨運機場。
他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新建機場70座,改擴建101座。到2015年,中國將新增飛機2000架,總數將從目前的2800架左右上升到4700架。
除上述外,一位業界專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次《意見》還為民航業提供了很多新的發展契機,例如打造綠色低碳航空等”。
根據《意見》,我國將鼓勵航空公司引進節能環保機型,淘汰高耗能老舊飛機。推動飛機節油改造,推進生物燃油研究和應用,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航空影響的對策措施。制定實施綠色機場建設標準,推動節能環保材料和新能源的應用,實施合同能源管理。亦將鼓勵國內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的研發和應用。引導飛機、發動機和機載設備等國產化,形成與我國民航業發展相適應的國產民航產品制造體系,建立健全售后服務和運行支持技術體系。(于 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