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發改委醞釀放開非百強縣發行城投債
信用債擴容大潮愈演愈烈。《第一財經日報》獲悉,國家發改委正在醞釀將企業債發行人范圍擴大到非百強縣以外的縣級主體,同時研究推出私募債券。
多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接近發改委的消息人士告訴記者:“發改委的確在考慮放開,百強縣幾乎都發過債了,最終還是要放開的。但全國共有2000多個縣,發改委不會貿然打開口子,目前仍在審慎醞釀當中,尚無定論。”
某大型券商債券承銷部門負責人并稱:“除此之外,發改委已經開始研究企業債的私募發行了。如今交易商協會和證監會走在了前頭,尤其是中小企業私募債的閃電推出,對發改委沖擊不小。”
業內人士向記者強調,這項新政策仍在醞釀當中,發改委還沒有形成最終意見。鵬元資信評估公司副總裁周沅帆稱:“具體何時真正放開很難說,但估計會很快。”
“這兩天還有人在問這個事情,百強縣都發完了,再不放開恐怕沒得做了,估計不少券商都有儲備項目。”一位券商債券承銷人士說。
實際上,在今年上半年的城投債發行狂潮中,一些此前尚未發行債券的縣級主體紛紛“嘗鮮”,成為城投債發行主力。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在3月份的54家城投債發行人中,縣級以及各類開發區城投達到24家,占比高達44%,這是前所未有的。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債的“城投化”趨勢日益明朗。據本報記者統計,今年一季度,間市場共發行企業債97只,其中城投債為71只,占比達到73.20%,平均每10只新發企業債至少7只是城投債。
某合資券商固定收益人士告訴記者:“政策一旦放開,影響非常大,因為全國共有2000多個縣,這下城投債市場規模可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根據民政部本周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853個。審計署數據則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共設立融資平臺公司6576家,其中省級165家、市級1648家、縣級4763家。
發改委所主管的企業債,歷來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債券融資通道,盡管交易商協會短融、中票已經逐漸向各類融資平臺開放,大部分融資平臺仍然傾向于發行企業債。然而,目前絕大多數縣級主體都沒有企業債發行資格,僅有百強縣和部分市轄區(開發區)除外。
“我們一直向發改委建議取消企業債發行主體限制。”周沅帆向記者表示,“這樣才能體現公平原則,為何只允許百強縣發債?沒有道理。”
周沅帆指出:“允許非百強縣發債,有利于城投債發行主體多元化,完善城投債主體級別結構,進而完善城投債市場。另一方面,此舉是突破我國城市化瓶頸的客觀需要,有利于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頗為尷尬的是,“百強縣”這一概念本身就并不十分明確。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網站了解到,統計局曾于2004年、2005年發布過“全國百強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測評結果”,評出了得分最高的100個縣(市),但此后再未公布這類排名。而近年來所謂的百強縣排名可謂魚龍混雜,缺乏權威性。
國家審計署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縣級政府性債務余額為2.84萬億元,只有54個縣級政府沒有舉借政府性債務。
而今年以來,由于銀行貸款渠道“遇堵”,越來越多的地方融資平臺“搶灘”債券市場,平臺類(城投類)的企業債、短融和中票發行量均創下歷史新高。然而,2000多個非百強縣卻被關在債券市場大門之外,無法通過發債籌集資金。
地方政府的挑戰遠不止如此:一方面,下行,財政收入增速進入多年來的低點,加劇了其資金緊張狀況;另一方面,這兩年正是地方債償付高峰。
然而,審計署同時提醒,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債務收支未納入預算管理和監督,相關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市級和縣級政府債務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更為突出,一些地方長期存在債務規模底數不清、償債責任未落實等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