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反駁《紐約時報》 辯論中國電力數據真假
越在經濟波動加劇時,關于數據的討論就會越多?!都~約時報》日前的一篇懷疑中國電力數據造假的文章已經激起了美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的隔空反駁。
這篇發表于本月22日的文章猜測,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可能比現有數據所表現出來的要嚴重。文章引述匿名的接近官方的經濟學家和電力企業高管的話說,中國的一些地方官員在粉飾電力數據以掩蓋當地經濟真實的下滑程度,而且一些地方官員不希望看到電力負增長,因此要求電力部門用零增長來代替。
電力數據一直被海外投資者看作對中國經濟度量的一把可信標尺。在記者近期所接觸的海外機構投資者中,電力數據一直是大家掛在嘴邊的評判經濟依據。在這篇質疑文章發表后,陸挺收到了大量投資者咨詢來電,希望了解美林對此的觀點,也最終讓陸挺給媒體和投資者回復了一封詳盡郵件。
盡管自身對中國的數據質量也一直有所抱怨,但陸挺在郵件中的觀點與《紐約時報》迥然不同。陸挺指出,首先,至少包括上海、湖北、江西在內的三個省份在5月份直接披露了用電量負增長的事實,這顯然給《紐約時報》的質疑提出了一個反證。其次,中國地方官員可能在投資和GDP上造假,但不會操縱與官方嚴格管控的GDP單位能耗相關的能源數據,即便在2008年危機發生時,許多省份也報告-10%用電量負增長數據,而且當前的政治環境也沒有外界所想象的那么特殊。最后,即便是地方官員想去操縱電力數據,其可操作的幅度也不可能像文中所揣測的那么大。
中國的電力數據的確難以造假。即便在一些地方可能被外界抓住值得懷疑的蛛絲馬跡,也不排除一些地方有造假沖動,但全國整體來看中央完全能掌握地方真實的用電情況。
從發電方來看,中國近一半的電量由中央企業生產,地方很難左右央企向中央部門上報發電情況;從用電角度來看,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保障著全國的電力供應,單個地方也難以左右電網數據向中央匯總;從統計口徑和方式來看,國家統計局所統計的規模以上電力企業發電量數據與電監會、能源局等部門統計的全社會用電量,以及電網自身所統計的統調電廠發電量三者之間在趨勢上可以互相印證,地方即便想粉飾也很難不被揭穿。
電力數據雖因其準確而備受青睞,但局限性也十分明顯。中國的全社會用電量中,工業用電的比重約72%,工業中的重工業占全社會用電的比重又達到了60%,所以電力數據更多反映了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變化。但中國的GDP構成中,工業與第三產業的比重基本相當,都在40%左右。所以,用電量與GDP的構成并不完全匹配,也意味著拿電力數據估測經濟趨勢變動,長期可能基本保持一致,但短期并非完全匹配。特別在經濟調整加劇時,中國電力數據的波動往往要大于工業本身。
上半年,海外炒作中國經濟硬著陸可能性增大的一個依據正是電力數據連續下跌,所以實際分析時電力數據波動可能更多來源于重工業的劇烈調整,而不是經濟本身,否則以此為憑或成一葉障目。經濟運行從上看周期性調整需要時間,從微觀上看企業調增庫存、改變策略、實施投資都需要時間,對經濟前景的關切可以理解,但在短期數據波動上積攢過憂和過喜的情緒恐怕沒有必要。
記者認為,近期分析電力數據,主要可觀察兩點,一是觀察電力增速數據,看5月份政府政策微調后,包括鋼鐵和建材行業是否并在什么時間會用反彈來顯現微調效果的速度和力度;二是觀察行業用電量的絕對數,看行業本輪去庫存化能否在三季度順利結束。
據本報記者觀察來看,1~5月的工業和用電數據匹配程度相當高,特別是在同一時期都反映了包括鋼鐵和建材在內的行業月度用電增速大幅下滑但絕對量卻連創新高特點。這一方面說明,經濟本身在需求面保持穩健。另一方面也說明,上述行業產能擴張的后果已經在釋放,需求能否有效承接供給成疑,而結構改革勢在必行。無論以往刺激與否,欠下的改革債總是要還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