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水稻受困負面輿論 中國年損失200億
近日,云南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所特聘教授顧秀林表示,已經占到中國大豆使用量80%以上的進口轉基因大豆,其進口檢測審批程序存在缺陷。顧秀林的上述表述再次將“轉基因危害”擺在公眾面前。
“媒體都說轉基因食品吃了不好,我們家買油基本上都選非轉基因的。”《投資者報》記者日前在家樂福北京某超市隨機詢問幾位食用油的購買者時,一位略顯富態的中年婦女表示,“最好別吃大豆油,花生油比較好。”
而貨架一旁忙碌的促銷員則使勁吆喝自己的產品非轉基因,營養價值高,記者以顧客身份上前詢問,發現該促銷人員無法解釋清楚為什么非轉基因油更安全、健康。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首席科學家黎志康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公眾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知識知之太少,存在各種各樣的誤解。“就拿大豆油來說,我們食用的主要是油脂,而轉基因性狀表現為蛋白質,所以原料是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對于大豆油來說沒有任何區別。”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受困于負面輿論的影響,遲遲不能夠商業化。業內人士估算,如果我國不進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推廣,就相當于每年放棄了200億元的收入。
被妖魔化的轉基因食品
據了解,反轉基因調門最高的是烏有之鄉等網站,他們呼吁拒絕“帝國主義轉基因食品及種子的入侵”,并將轉基因食品的輸入視為“一場無硝煙、不流血的生物戰爭”。這種反對的聲浪越來越意識形態化,已經脫離了科技與產業的范疇。
記者發現,顧秀林對于孟山都公司的質疑同樣由來已久。一位熟悉她的媒體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耐人尋味的是,作為顧準之女的她卻經常活躍在烏有之鄉。
面對妖魔化轉基因食品的言論,黎志康教授向記者詳細地做了澄清。
黎志康認為,首先,對于轉基因技術只有真正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少數人懂得是怎么回事,大多數人包括一些其他領域的專家都知之甚少,比如說轉基因水稻中導入的BT蛋白,它是僅對于鱗翅目害蟲有毒的,進入人的消化器官后,會像普通蛋白一樣,消化成氨基酸或短肽等等通過小腸吸收了,而且BT農藥作為可以使用在“綠色食品”生產中的生物農藥已經被使用多年。
其次,各國對轉基因的態度不一也被作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證據,尤其是因為歐洲對轉基因食品監管得非常嚴格。黎志康表示,歐洲國家的糧食原本比較富余,轉基因作物就顯得可有可無,而這種對轉基因技術的質疑,實際上成為歐洲建立農產品貿易壁壘的有效工具。
此外,就是一些環保組織和食品企業的不恰當宣傳,比如一些食用油企業打非轉基因概念,讓老百姓以為更安全,健康,實際上轉基因與非轉基因原料榨出的油根本無區別。
綠色和平是知名環保公益組織,其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長期關注轉基因議題。他在5月30日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并不反對轉基因農作物領域的研究,我們堅決反對的是大規模商用化生產,因為目前轉基因食品不能完全排除對人體有害的風險。”
對于社會上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極端抵制態度和一些夸大其詞的謠言,方立鋒也并不認可,不過他認為至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態度。“我們在歐洲以及中國的調查顯示,60%以上的人群不能接受轉基因食品。”
為此他們專門制作了一份《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每年發布一次,列出乳制品、果汁飲料、休閑食品等多個領域承諾不使用轉基因食品原料的企業名單。
黎志康在記者提到綠色和平組織時直搖頭,強烈表示不愿意看他們的東西。“科技是中性的,我們通常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濫用這種技術確實會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怎樣使用它。”黎志康表示。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朱禎教授接受《投資者報》采訪時也強調,“轉基因技術如同其他科學,沒有絕對安全之說,但是在能檢測到和可預測的范圍內是安全的。”
中國轉基因技術已經落后
盡管伴隨著持續不斷的爭議,但是,近年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呈現直線上升趨勢。
國際農業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從1983年第一例轉基因植物誕生,經過1996年轉基因作物大規模推廣,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6億公頃,比2010年增加了8%,大約占全球耕地面積的10%。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由最初的6個增加到29個。其中,美國是絕對的種植大戶,占全球種植面積的43%,中國僅排名第六,且主要集中在種植轉基因抗蟲棉上。
“現在再不重視,將來要吃大虧。”黎志康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他目前并不直接從事轉基因領域的研究,但了解轉基因技術。他告訴記者,由于重視程度不夠,中國曾經在轉基因作物研究領域吃過大虧。“1994年以前,我國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國,由于沒有及時跟進轉基因大豆技術,現在嚴重依賴進口,每年進口大豆5400萬噸,80%是轉基因大豆,失去了自主定價權。”
相關新聞
更多>>